延邊州法學會按照省法學會、州委政法委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黨政所急、群眾所需、法學法律工作者所求、法學會自身所能的結合點,充分發揮法學會基礎廣泛、聯系面廣、人才薈萃等獨特優勢,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構建“五個法律服務平臺”,積極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促進社會平安穩定、團結和諧。
圍繞中心工作
打造專業法律服務平臺
發揮群團優勢,以法學法律資源為依托,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法律服務。
助力法治營商環境建設。聯合州委政法委開展“法治營商環境我助力”活動,積極為城鄉居民、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共提供法律咨詢服務5286次,受理問題208件,解決問題186件。
創新行業領域法律服務。與相關職能部門簽訂框架協議,依托吉林海蘭江律師事務所設立“延邊州法律維權服務中心”,下設涉法涉訴、勞動保障、“三農”、僑務等8個法律咨詢服務站,提供各領域法律咨詢服務146人次。該中心被推薦為省群眾工作志愿者協會會員單位。
組建專家型法律服務團隊。集聚省內外高校專家學者及法律實務人才共278人,組建了“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團、“雙語法律服務團”和“學術評審專家團”等11支專家團隊,共聘任首席法律專家73人。
推動服務下沉
打造社區法律服務平臺
量身打造符合基層實際的工作模式,將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實現法律服務網絡全覆蓋。依托綜治中心平臺,聯合司法行政部門,在全州277個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站;充分使用法學會專項經費,以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群眾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對于社區群眾遇到的重大、疑難法律問題,由法學會組織法律專家進行服務,答法律疑惑、解鄉鄰糾紛。
提升一線法律服務能力。延邊州法學會黨支部被省法學會定為黨建聯系點,在省法學會的指導下,黨建與業務融合并進;與州司法局聯合舉辦了“服務法治延邊建設大講堂”系列講座,全州300余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加培訓;舉辦了全州法學會工作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會,以觀摩、交流促提升;通過推薦會員參加培訓、舉辦主題讀書會、設立延邊大學法學院實踐教學基地等方式,為基層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成長、進步搭建平臺。
推動調查研究下基層。《鄉村振興促進法》實施后,延邊州法學會聯合州法院組成了調研組,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調研,并形成了專題報告。報告得到了省委常委、州委書記田錦塵的批示。延邊州法學會還在全州舉辦了“鄉村振興、法治先行”巡回講座,圍繞法律問題進行現場互動,實現了“群眾點題、專家授課”。
開展法治宣傳
打造節點法律服務平臺
持續深化“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等活動,努力營造更加濃厚的法治氛圍。
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協調宣傳部門,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進州、縣兩級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實現了全覆蓋;在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村屯共組織宣講活動106場次,受眾2萬余人,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民心中,培根鑄魂。
利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法治宣傳。在國家憲法日等時間節點,學習宣傳《憲法》《國家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不斷推動依法治州的進程。
積極拓展法治宣傳陣地。通過進社區、入村屯,志愿互助、一對一講解和大喇叭巡播等方式,把學堂、顧問送到群眾的身邊;在全州設立法治文化廣場150余處,在公路沿線、游園景點設立法治主題宣傳欄(墻)600余處,營造了“出門有法、抬頭見法、休閑學法”的氛圍。
注重線上創新
打造“云上”法律服務平臺
創新“云端”便民法律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線上法律服務。
在全州推廣“掌上問法”APP。通過媒體宣傳、LED展示等途徑,大力宣傳、推介“掌上問法”APP,全州注冊用戶已達5萬余人,覆蓋城鄉,已經提供線上法律服務1000余人次,使老百姓坐在炕頭上就能找到法律問題的答案;強化新媒體法律服務應用。州、縣兩級法學會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抖音號14個,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法律問題,年發布信息和視頻800余條,點擊量達200萬次;建立基層法律服務微信群。發動組建街道、鄉鎮法律服務微信群66個,匯集各類法律需求并進行答疑釋惑,共開展咨詢類和普法類服務3000余人次。
突出地域特點
打造涉外法律服務平臺
延邊州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是“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涉外法律服務很重要。為此,延邊州法學會采取了多項措施。
建立涉外法律服務站。根據中心城市和窗口城市特點,在延吉市、琿春市設立了涉外法律服務站。其中,琿春市涉外法律服務站根據俄羅斯人在琿春市經商、購房、旅游、婚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明確相關規定以及流程,解答法律咨詢20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3起。
開展涉外法律體系研究。延邊州法學會與延邊大學法學院簽訂了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協議,以“完善涉外法治體系研究、推動延邊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辦法治論壇。其中,《關于申請承認大韓民國法院離婚案件裁判文書效力案件審理情況的分析報告》被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期刊登載,為涉外法治服務提供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