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蛟河,城鄉盡顯祥和景象,市區街巷秩序井然,鄉村田野間笑語盈盈。這份安寧的背后,是蛟河市綜治中心錨定全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提升年”目標,以新陣地激活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
7月28日,位于長安街道永安路10—2號的原國稅局辦公樓完成“華麗轉身”,蛟河市綜治中心整體遷入至此,這座符合“四有”標準規范、承載城市治理重任的新陣地,正以全新姿態為城鄉安寧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蛟河市綜治中心,寬敞明亮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里,分流引導區清晰醒目: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門集中入駐,更設立了“隨叫隨到窗口”聯動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構建起“訴求統一登記、依規流轉、全程督辦”的閉環服務體系。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只進一扇門,事情全解決,省心又省力!”長安街道居民萬大爺的感慨,印證了市綜治中心“服務窗口”功能的落地見效。而獨具特色的“六六議事堂”工作法,更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每月逢“六”(每月6日、16日、26日),社區干部主動問事,居民聚首協商,通過“問事、議事、辦事、評事、查事”全流程,實現矛盾隱患在萌芽狀態的精準化解,這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蛟河的生動演繹。
不久前,長安街道長永社區鴻琳綜合樓北樓一樓門市房業主與二樓居民發生了一場糾紛,原因是十余戶門市房業主私自拆卸暖水管,不當操作導致二樓居民墻體發霉。雙方與物業公司因此事僵持一年多無果。蛟河市綜治中心提前介入,指導街道(社區)及城管部門工作人員在研判室組織協商,向門市房業主講清擅自改變建筑用途的法律責任,這種情法結合、法德交融的調解方式,讓這場爭執有效化解,實現了從“矛盾上行”到“矛盾緩和”的轉變。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蛟河市綜治中心依托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人民調解中心)構建起“村(社區)—鄉鎮(街道)—市調解中心”三級調解網絡,根據糾紛層級精準匹配化解力量,確保“矛盾無遺漏、對接無縫隙”。據統計,市綜治中心遷入新址以來,已提供法律咨詢88件,直接調解37起,指導化解16起。吉林鐵路運輸法院、蛟河市人民法院在中心設立了調解組織與速裁法庭,實現了調解、審判、執行“一站式”推進,筑牢司法服務前沿陣地。
在多元化調解區內,律師調解咨詢室、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視頻監控研判室等功能區一應俱全,遠程問答、線上研判等服務不僅降低了工作成本,更提升了化解效率。
蛟河市綜治中心大數據平臺的高效運轉,成為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鮮明注腳。該平臺集信息采集、視頻集成、分類流轉、落實反饋、分析研判、盯辦督辦于一體,對各類矛盾糾紛實行全流程閉環管理。此前,一起涉及多方轉包、層層分包的勞務糾紛,正是借助該平臺統籌協調與視頻研判功能,為各方搭建協商橋梁,最終圓滿解決。科技與治理的深度融合,讓蛟河市綜治中心的工作既有“溫度”更有“精度”。
蛟河市的綜治工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從“一站式”服務的便民高效,到三級網絡的層層遞進,再到科技賦能的創新突破,蛟河市綜治中心正以永不停歇的接力,守護著城鄉安寧。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