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長春市雙陽區委政法委緊緊圍繞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目標,以“三實”建設強基固本,以“五化”路徑提質增效,全面推動區綜治中心實現從“有形覆蓋”向“有效運行”的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符合區域實際、可復制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在“實體化”建設方面,雙陽區委高度重視、統籌推進,對原綜治中心進行功能升級與空間改造,建成總面積1000平方米、具備“一廳多室”綜合功能的新中心。一樓設置含綜合服務、法律援助等10個窗口的“一站式”接待大廳,并配備專業調解室和速裁庭,實現功能集成;二樓指揮調度中心全面接入綜治信息系統和“雪亮工程”,實現對全區治安狀況的實時感知和動態監測。同時,全區8個鄉鎮(街道)和155個村(社區)綜治中心同步完成標準化建設,鄉鎮級中心普遍設立獨立調解室與法律咨詢室,村(社區)級中心通過“一室多用”靈活響應群眾需求,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為群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訴求受理場所。
“實戰化”運行機制進一步整合了治理力量。區綜治中心創新實施“集中辦公+協同聯動”工作模式,推動法院、公安、司法等核心部門常駐,住建、自然資源等相關單位輪駐,同時引入調解協會、心理咨詢機構等社會力量隨駐,形成“常駐+輪駐+隨駐”多元協同機制。目前,區綜治中心已有52名常駐人員實施雙重管理,改變了以往部門分散、條塊分割的舊局面,變“單打獨斗”為“合力攻堅”,確保各類群眾訴求“有人接、快速辦、依法了”,實戰能力顯著提升。
“實效化”是檢驗治理成效的根本標準。截至目前,區綜治中心累計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152件,訴求總體辦結率達到98.5%,司法確認案件自動履行率超過95%,真正實現了綜治中心從“建好”到“用好”、從“有形”到“有效”的轉變,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可。
如果說“三實”構筑了綜治中心的堅實框架,那么“五化”就是貫穿其中的運行血脈。在“資源整合集約化”方面,區綜治中心打破了傳統部門壁壘,將原先群眾需“多頭上報、反復跑腿”的調解、法援等事項轉為“一窗受理、內部流轉、聯動處置”,資源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
“運行機制閉環化”構建了覆蓋矛盾排查、預警、分流、督辦、反饋的全流程機制,基層民警與網格員定期排查15類高頻矛盾,“110”非警務警情、“12345”政務熱線等數據全部接入中心數據庫,實現了“清單式管理、動態跟蹤、閉環處置”,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發現轉變。
“訴調對接法治化”有效打通調解與司法程序間的壁壘。區綜治中心依托區法院建立了“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和“訴訟調解+司法速裁”雙軌工作機制,成功在訴中調解糾紛227件,通過速裁程序辦結案件1025件,司法確認自動履行率穩定在95%以上,既優化了司法資源配給,也顯著提升了糾紛解決效率與權威性。
“基層治理精細化”聚焦服務覆蓋與精準落地。鄉鎮(街道)中心普遍采用“法理、道理、情理”三結合方法化解糾紛,如齊家鎮成功調處一起母子土地糾紛,既明確權利歸屬又修復家庭關系;村(社區)層級推行“三向摸排、三層溝通、三效跟蹤”工作法,平湖街道黑魚村僅用2天就高效化解農田施工矛盾,切實將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數字賦能智能化”則為社會治理插上科技翅膀。區綜治中心全面對接“110”非警務警情、“12345”熱線與社會治理信息平臺,推動8個基層派出所接入政務外網,實現矛盾信息實時錄入、動態監測和智能預警。同時,引入“法學專家+服務團隊”機制,借助法學會等專業力量為復雜案件提供支持,顯著提升治理響應精度與專業化水平。
如今,雙陽區已逐步形成以區級綜治中心為樞紐、鄉鎮(街道)為支撐、村(社區)為前端的治理網絡,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為全省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具有參考意義的“雙陽經驗”。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