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為我們掌握歷史主動、沉著應對挑戰,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奮力開創“十五五”發展新局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變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時,事物的變化也有其相對的穩定性,“變”與“不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只有能動地認識、科學地把握和積極主動適應變化,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方能有效應對變局、破解困局、推動發展。圍繞實現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的要求。其中,“持續發力”指繼續落實已有政策;“適時加力”則要求根據新情況,及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與時俱進打好政策“組合拳”。這是準確識變、精準施策的務實之舉,充分展現出黨中央基于形勢和任務需要的敏銳性洞察、超前性預見、全局性謀劃。事業越前進、越發展,面臨的新變化、新情況就會越多,我們要正視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前瞻思維,把握大勢、順勢而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努力在精準識變中贏得先機。
科學應變、沉著應變,方能打開發展新天地,推動事業行穩致遠。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戰略定力沉著應對,以擔當負責的精神攻堅克難,在應變局、防風險、化危機中攻克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創造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亮眼成績。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勠力同心抗擊疫情到眾志成城抗洪救災,從發展新質生產力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在波譎云詭、變幻萬千的局勢面前,我們黨始終處變不驚、冷靜應對,敢于斗爭、勇于斗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使我們不斷增強了破解前進中矛盾問題的信心、決心。在決戰決勝“十四五”、奮力開啟“十五五”的關鍵節點,我們仍面臨著諸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要以科學的方法論破解難題、化解矛盾,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千錘萬鑿出深山”的堅韌和毅力奮勇前行。
主動求變、勇于變革,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占據戰略主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未知難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勇于嘗試,通過改革創新蹚出新路、尋到破解方案。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總目標”“六個重大原則”“十四個系統部署”,推出了300多項改革舉措,為新時代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識變應變求變的重要論述,理解精髓實質,準確把握內涵,主動求變、搶占先機,用好“改革法寶”,下好化危為機“先手棋”、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把握發展的主動權。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鍥而不舍的執著,依靠改革創新破除思想認識障礙、突破體制機制束縛、打破利益固化藩籬,著眼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著力做好“四穩”、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保持求變的清醒、鼓足求變的勇氣、堅定求變的信心,在變革中解難題、添活力、塑優勢、促發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只要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戰略主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新篇章。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