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總結會議上強調,“要講好中國抗戰故事、和平發展故事,向世界表明中國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展示我們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的今天,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與價值理念,成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的重要任務,而講故事是對外傳播的最佳方式。面向未來,我們應積極發揮語言文化,尤其是外語這個增進跨國別、跨文化理解的傳播工具重要作用,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語言文化是溝通中外的橋梁,也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渠道。提升外語表達能力,打破語言與文化隔閡,傳播國際社會愿意聽、聽得懂、樂分享的中國故事,對于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等都有重要意義,如此才能讓中國的制度優勢、民族精神、文化底蘊、社會發展等真正為世界所知。同時要認識到,講好中國故事必須避免空洞的說辭,著重傳播中國人民的鮮活實踐,如億萬人民的奮斗故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綠色發展理念的逐步落實、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等。要用精準、貼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使中國故事更具真實感和親和力,從而增強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著眼于“怎么講”。講述故事不是簡單直白的翻譯和轉述,需要精心選取故事題材,用聽眾易于接受、樂于傾聽的話語和創新的表達方式來傳播故事內容。中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理念與經驗,如共同富裕、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等,它們是中國實踐的總結,對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然而,如果這些概念和內容停留在“直譯”層面,不易被理解甚至可能造成錯誤解讀。必須通過跨文化的表達方式,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比如,通過講述百姓生活變化把中國的制度優勢傳播出去,將宏大的敘事轉化為動人的細節,在國際語境中形成真正融通中外、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的傳播模式。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強化技術進步與傳播方式創新。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持續深化,使得國際傳播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單向度的宣傳模式已無法適應全球現代化受眾需求,短視頻、網絡直播、數字展覽、跨國合拍紀錄片等新興的具有互動功能的傳播形式,正成為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借助社交媒體和多形態傳播形式,依托技術進步和傳播方式的創新,中國故事能夠更加直觀、鮮活地觸達海外受眾,尤其是具有豐厚中華文化底蘊的影視劇、文學作品、動漫游戲、美食、手工藝、非遺等,都可以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對外傳播實踐中,應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主動適應受眾習慣,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用新表達講透老道理,用“軟方法”講實“硬道理”,讓海外受眾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中國故事的價值與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有長期的戰略眼光和系統的支持保障。用講故事的方式做好對外傳播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用戰略思維、世界眼光持續推進。做好這項重要工作,需要培養一支深入了解中國國情和文化,善于在國際舞臺上以對等、開放、真誠的姿態講述中國故事的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素養和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還需在制度、機制創新方面下功夫,推動媒體、教育、出版、科技、藝術等多領域協同聯動,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主體參與的對外傳播格局。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故事更好地走出去,才能將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世界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繼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