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吉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強調“著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起科學完備的理論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疇、原理等構成的有機整體,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內涵、發展規律和任務要求,體現了新時代我們黨對民族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想指南。新時代新征程,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堅持以歷史為鑒、以文化為魂、以行動為綱,不斷構建科學完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為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更加注重突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風俗傳統、文化價值、人文理念等的認同與自信,關系到民族靈魂的堅守與文化基因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立論根基。要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工作實際相結合,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民族理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正確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扎根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土壤,深入挖掘“大一統”思想、“天下一家”理念等傳統文化智慧,深刻領會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民族歷史觀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蘊,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把握歷史敘事權和文明話語權。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更加注重體現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實踐也充分證明,正是基于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使中華民族創造了絢爛多彩的中華文明,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提供了豐富的論證依據。為此,要秉持“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天下大同”等理念,繼承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傳統,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強化辯證取舍、鑒別良莠的理論判斷,實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理論揚棄,推動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借鑒,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征、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彰顯中國國家形象的包容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更加注重突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既是賡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傳統的應然舉措,又是新時代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決定了理論體系構建必須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創新稟賦。守正,就是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就是要牢牢把握理論創新的正確方向,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等,科學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道理、學理、哲理。創新,就要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新”,一方面要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彰顯中華文明“舊邦新命”的生機活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汲取建黨百余年來關于民族工作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加以豐富,從而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新理論,構建好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立得住、說得通、傳得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為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