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信息高速傳播的當下,創新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對于增強文化影響力、傳播主流價值觀至關重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新征程上,傳承好紅色文化需要構建符合其發展實際的現代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精準把握文化內涵、創新傳播方式、融入教育體系等途徑,讓紅色文化以更加豐富的內容形式融入每個中國人血液之中,成為推動民族復興、逐夢前行的精神力量源泉。
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夯實話語體系根基。紅色資源是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沉淀下來的精神富礦,蘊含著黨的初心使命、價值追求和精神密碼,是承載紅色文化的有形載體。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科學解析其時代內涵,是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話語體系的重要前提,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必然要求。從歷史維度看,遍布大江南北的革命遺址、紀念館、歷史文獻等紅色資源,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壯闊歷程:井岡山的燎原星火見證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延安窯洞的燈光照亮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實踐,西柏坡禮堂舊址印刻著“兩個務必”提出的光輝印記。深入挖掘這些紅色資源,還原我們黨在重大歷史關頭的抉擇與奮斗,可以為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無可辯駁的歷史依據。從精神內核層面看,紅色資源承載著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話語體系構建的靈魂所在。從紅船精神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到長征精神的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從大慶精神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到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紅色資源中蘊含的精神力量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挖掘好其精神內涵,將其融入話語體系、傳播體系,結合具體的歷史場景與人物故事,將抽象的精神、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學習的鮮活案例,能夠形成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引導人們在思想共鳴中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基因。
創新表達方式,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信息爆炸的當下,傳統生硬、直接的紅色文化表達方式、呈現形式難以滿足受眾需求。立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現實需要、更新紅色文化表達方式是構建紅色話語體系、提升文化吸引力影響力的關鍵。要注重運用生動鮮活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紅色文化,摒棄刻板、生硬的表述,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例如,在講述劉胡蘭事跡時,可以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展現她面對敵人鍘刀時的英勇無畏,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特點和優勢,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以生動講述紅色故事、全面介紹革命文物、大力推介紅色旅游等形式,用設置話題討論、開展互動活動等方式,努力形成廣泛的傳播效應,助推紅色話語體系的構建,讓紅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動敘事體系打造與傳承主體培育結合起來,培養更多紅色文化傳承者、傳播者。紅色文化的傳承傳播,人是關鍵因素,廣大青年是生力軍。要將紅色文化的傳承、敘事體系的打造融入教育體系,培養更多善講革命故事、能講清楚紅色歷史的時代新人,為紅色文化傳承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要面向青年學生講好黨為了人民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故事,更好展現我們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不懼風險、不畏強敵、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格;講好黨和人民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的故事,講清楚是人民群眾筑成了紅軍時期的“銅墻鐵壁”,匯成了抗日戰爭中的“汪洋大?!保v明白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故事和道理;講好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的故事,深入挖掘每一段黨和人民的奮斗歷史,使之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講好英雄模范的故事,生動解析英雄模范身上體現出的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用紅色故事鑄魂育人,既要揚正氣,也要接地氣,推動以“革命、斗爭”為標志的革命文化向以“崇高、奮斗、理想信念”為標志的紅色文化的現代性話語轉換,著力化深奧理論為青年語言,化學術語言為生活語言,化宏大理論為具體事例,讓學生愿意聽、能理解,引導其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人民喜聞樂見、“聽得懂”的敘事方式和傳播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做好做活紅色文化“對外”文章。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創新話語體系、完善敘事方式,讓紅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親可近是關鍵所在。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品牌。例如,將經典紅色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進行翻譯和推廣,用世界人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講解中國革命,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國紅色文化。另一方面,要創新國際傳播方式,精準把握國際通用傳播規則和敘事方式,利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具有吸引力、親和力的紅色文化內容,與國外受眾進行互動交流,同時加強與國際媒體合作,借助其傳播渠道,擴大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