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通司法服務與金融風控的“最后一公里”,切實將司法實踐經驗轉化為銀行經營的“防護鎧甲”,近日,吉林市船營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審判管理辦公室聯合組建“普法專班”,走進中國建設銀行開展專場宣講。干貨滿滿的內容讓銀行工作人員直呼“解渴”,切實提升了風險防控實操能力。
活動開始,普法團隊向銀行員工發放了精心制作的“起訴狀、答辯狀示范文本應用指南”“走進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案例庫”等宣傳手冊。手冊內容圖文并茂,將晦澀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案例和問答,并附上了常見糾紛的證據留存清單,方便大家隨時查閱和學習。
活動中,法官團隊聚焦銀行高頻法律痛點,精準拆解三大核心風險:擔保責任認定:明確“未約定保證期默認6個月”的時效紅線,支招“合同約定3年保證期+配偶共同簽字”。訴訟時效中斷:強調“口頭催收無效”,推薦“EMS+公證存證”的留痕方案。理財產品告知:杜絕“形式化簽字”,要求高風險產品先評估、再錄音、手寫風險確認。立案庭庭長則從全流程風控角度提出建議,貸前:全面審核借款人主體資格、信用及還款能力,審慎評估互保、聯保業務風險,對公司擔保,須審查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的合規性與一致性;貸中:充分告知合同重點內容,落實產品風險匹配原則,簽約時需錄音錄像,對電子合同通過人臉識別等方式驗證身份,并借助第三方存證或區塊鏈技術確保其未被篡改;貸后:動態監控資金流向,確保按審批用途使用。
宣講結束后,進入“你問我答”互動環節。銀行客戶經理和風控人員圍繞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踴躍提問,比如“如何界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擔保人與借款人的關系是否影響擔保效力”等。法官們結合具體案例逐一耐心解答,現場互動氛圍熱烈,讓大家帶著問題來,揣著答案走。
法銀同心,共筑安全。此次吉林市船營區人民法院的專場普法,將司法實踐經驗與銀行實操需求精準對接,為建設銀行防范金融風險、穩健經營送上“及時雨”,切實守護金融市場秩序與債權安全!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