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借款發生在朋友之間,簡單的經濟往來便可能因溝通不暢或履約困難演變為情感裂痕。近日,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調解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雙方當事人從最初的“對簿公堂、劍拔弩張”,最終走向了“握手言和、冰釋前嫌”,生動詮釋了“和為貴”的深刻內涵。
李某與王某本是相交多年的好友,王某因資金周轉困難,向李某借款并出具了借條。后雙方因還款問題協商不成,李某一紙訴狀將昔日好友告上法庭。庭審時,雙方情緒激動,各執一詞,都覺得自己是受委屈的一方。李某認為對方欠債不還,背信棄義;王某則覺得對方不顧朋友情分,逼人太甚。雙方積壓的怨氣讓矛盾幾乎無法調和。
承辦法官在深入了解案情后,敏銳地察覺到,此案看似是簡單的借貸糾紛,根源卻在于朋友間因溝通不暢產生的誤解和怨氣。一紙判決雖然能了結案件,但必然會徹底斬斷兩人多年的情誼,甚至可能引發后續的執行難題。經與雙方當事人多次溝通后,法官再次為雙方組織一次調解。調解過程中,法官為雙方搭建起充分溝通的平臺,勸解雙方回憶多年友情,理性溝通解決問題。王某表達了不是不想還款,而是經營遇困,想要分期還款的想法。李某也表示能夠體諒王某的不易與難處。最終,在法院的主持下,雙方互諒互讓,達成了分期還款調解協議。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