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尊嚴,在于判決的落地;司法的溫度,藏在執行的細節里。近日,通化縣人民法院執行局歷經多番溝通協調、依法施策,成功執結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不僅為申請執行人張某追回11萬元欠款,更以實際行動彰顯了法院破解執行阻力的堅定決心,用司法力量守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事情要從一起普通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說起。王某因生活急需,向張某借款11萬元,雙方明確約定了還款日期及利息。然而還款期限屆滿后,王某卻遲遲未履行還款義務,張某多次催要無果,無奈之下將其訴至通化縣法院。考慮到雙方此前并無深怨,為減少訴累、化解矛盾,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法院依法引導雙方通過訴前調解達成協議,王某承諾在約定時間內分期償還欠款。本以為糾紛就此平息,不料調解協議約定的還款期限過后,王某再次失信,始終以各種理由拖延支付,案件被迫進入執行程序。
案件移送執行局后,承辦法官第一時間梳理案情,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查控機制,全面排查被執行人王某的財產線索。最終,查控系統反饋王某名下登記有一套住宅,這成為案件執行的關鍵突破口。
法官隨即與王某取得聯系,電話中王某態度溫和,主動表示愿意與申請執行人和解,分期履行還款義務,唯一訴求便是希望法院不要查封其名下住宅。考慮到王某的實際訴求及案件化解的可能性,法官同意給予其一定的履行期限,并多次通過電話溝通還款細節。然而,王某卻始終以“在外地辦事”“工作繁忙”“腿腳受傷行動不便”等理由遲遲不到法院配合辦理相關手續。兩周時間里,法官多次撥打電話聯系王某,起初還能勉強接通,后來王某拒接電話,采取消極躲避的方式對抗執行。
為打破執行僵局,法官在一次偶然接通的電話中,明確告知王某必須在周一到法院配合做筆錄、協商還款事宜,否則法院將依法采取強制措施。但到了約定日期,王某再次失信,并未如期赴約。面對王某的一再拖延和消極對抗,法官意識到單純的溝通勸導已無法推動案件進展,必須依法亮劍,彰顯司法權威。法官隨即向王某發送短信,明確告知其躲避執行的法律后果:“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規避、抗拒執行,法院將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凍結財產,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等強制措施;情節嚴重的,還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現責令你立即到院配合執行,否則法院將依法處置你名下的不動產,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由你自行承擔。”
短信發出后,王某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前的僥幸心理徹底瓦解。當天下午,王某主動聯系承辦法官,表達了立即履行還款義務的意愿,并火速趕到法院。在法官的主持下,王某與申請執行人張某重新達成和解協議,當場支付了部分欠款,并就剩余款項約定了明確的還款計劃及保障措施。至此,這起歷時數月、一波三折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得以順利執結,申請執行人張某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
這起案件的成功執結,正是通化縣法院執行局“耐心溝通+依法施策”工作理念的生動實踐。執行法官既充分考慮被執行人的合理訴求,給予其主動履行的機會,又堅決對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的行為說“不”,以法律為武器,依法強制被執行人履行義務。這種剛柔并濟的執行方式,既破解了執行難題、維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更讓司法的尊嚴在每一個執行細節中落地生根,為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筑牢了堅實的執行根基。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