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什么?是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結晶,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文化基因,是百年大黨孜孜以求的治理智慧,是閃耀真理光芒的思想源泉。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國檢察機關時時處處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對照、審視檢察工作,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
◆點滴之水可以折射整個太陽的光輝。在辦理的一個個案件中,在辦案的一個個細節中,可以看到檢察機關堅持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堅持高質效辦案本職本源,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努力印記。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既是理念,也是實踐。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既有檢察理論的豐富,也有檢察實踐的推進,是檢察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相融互促。
上 篇
悟 道
思想之光照亮法治建設新征程: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
(1)法是什么?——法是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結晶。
法者,治之端也。古往今來,放眼世界,無論種族地域,無論東方西方,人們在對社會治理之道不懈探索中逐步得出共識:法治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方式。人類發展史一再證明,成功的執政者,無不重視法的作用。現代社會中,社會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都重視法治,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治理。
(2)法是什么?——法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文化基因。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演進,歷經滄海桑田興衰交替,反復詮釋著“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的深刻道理。“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無不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智慧。
(3)法是什么?——法是百年大黨孜孜以求的治理智慧。
近代以來,中國許多仁人志士在追尋法治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從清末沈家本主導的修律運動到孫中山領導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無疾而終,未能扎根中國大地。直到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法治之光才真正照耀中華大地。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法治建設,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領導人民探索和建設人類歷史上不同于剝削階級國家的新型法律制度,積累了一系列彌足珍貴的法治實踐經驗: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領導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建立了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創造了“馬錫五審判方式”、人民調解制度等。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不長時間內領導人民制定了一九五四年憲法和一批法律法規,確立了我國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立法體制、司法體制,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下的法治建設步伐加快。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沉痛教訓,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重大方針。1992年,黨的十四大強調,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次中央全會、黨的十九大上都強調了全面依法治國工作,還在多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多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每年全國兩會,多次中央有關委員會會議、工作會議以及工作考察等重要場合,就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論創造力,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
(4)法是什么?——法是閃耀真理光芒的思想源泉。
歷史會銘記這一恢宏敘事——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是第一次以黨中央工作會議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順應黨心民心和時代要求,確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思想領先是最重要的領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重大專項總召集人張文顯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體現出真摯的為民情懷,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從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中產生,指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實踐檢驗,彰顯實踐偉力,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一切偉大的時代,都需要偉大的思想領航。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沐浴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光芒中,檢察機關如何學思踐悟?如何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時間提出問題,也給出答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帶領全國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
“為大局服務”,充分履行檢察職能促進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法治方式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司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扎實開展“檢護民生”專項行動,持續做實人民群眾可感受、能體驗、得實惠的檢察為民,在檢察履職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檢察權為人民行使、讓人民滿意;“為法治擔當”,堅持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堅持高質效辦案本職本源,敢于監督、善于監督,以強化檢察監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履職夯基,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檢察改革和自身發展,勇于自我監督,推進全面從嚴治檢,深入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渝檢護“未”團隊代表等檢察英模事跡,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檢察鐵軍……
中 篇
明 道
真理光芒照耀實踐之路: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
(1)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民族復興勢不可擋。當時間行進到2025年,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又有了新的坐標——10月23日,在熱烈的掌聲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
幾天后,當《建議》全文公布時,檢察人為之振奮——《建議》的很多內容都與檢察履職密切相關。特別是,《建議》明確提出“強化檢察監督,加強公益訴訟”,體現了黨中央對檢察工作、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高度重視和更高期待。在熟悉檢察工作的人看來,《建議》中出現眾多檢察元素,正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持續推進的一個有力說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護領域的生動實踐和原創性成果,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便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有力推進的生動詮釋,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制定一部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檢察公益訴訟法,是世界法治史上前無古人的開篇之作,是具有標桿意義的法治大事件!”就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后不久,檢察公益訴訟立法邁出關鍵一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檢察公益訴訟法草案。草案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護領域的生動實踐和原創性成果制度化法制化,對檢察機關立案、調查、提起訴訟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定。
檢察公益訴訟立法成為共識,與實踐的推進密切相關——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重要部署。十多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從無到有,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推開,從初創開拓到發展完善,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
(2)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只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持續推進的一個縮影。在人民檢察事業新征程中,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檢察工作的指引體現在方方面面,既涵蓋于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和檢察偵查等工作中,也覆蓋每一項重點檢察工作和每一次專項檢察行動——最高檢黨組鮮明提出,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是檢察工作重大任務,是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工作全部實踐的指引和統領。
在最高檢黨組的帶領下,全國檢察機關時時處處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個堅持”對照、審視工作,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
“十一個堅持”中,首要的要求就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檢察機關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政治機關、法律監督機關和司法機關,如何把黨的領導貫穿檢察工作始終?最高檢黨組帶頭抓落實,在作出改革部署、檢察決策,制定工作措施等方面,始終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從頂層設計的源頭就注重保持檢察工作正確政治方向。不僅如此,最高檢還加強指導、督導,讓黨的絕對領導落實到各級檢察院的工作中。一次會議部署即可看出這份決心:
2025年10月14日,最高檢黨組第五輪巡視動員部署會在京召開。會議提出,要把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貫穿巡視工作全過程,緊扣檢察職能,督促被巡視省級檢察院黨組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做到檢察工作方向由黨指引、檢察工作原則由黨確定、檢察工作決策由黨統領,持續擦亮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鮮明政治底色。
(3)“檢察工作方向由黨指引、檢察工作原則由黨確定、檢察工作決策由黨統領!”這樣的堅定決心,從最高檢貫穿到各級檢察院,貫穿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中。
新一屆最高檢黨組履新不久,就提出要讓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機關的鮮明政治底色。怎樣擦亮這鮮明的政治底色?最高檢給出“實”字訣答案:既要從政治上著眼,旗幟鮮明講政治,又要在法治上著力,全面履行檢察職能,以實際行動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這樣的“實”字訣,在2025年1月至9月的檢察工作中便可找到鮮明印記——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黨的領導下把“為大局服務”做實: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貫徹民營經濟促進法,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起訴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10.1萬人,同比上升3.2%。積極參與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開展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專項監督,最高檢督辦交辦30件重點案件;服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最高檢經濟犯罪檢察廳加掛“知識產權檢察廳”牌子,深化知識產權檢察專業化建設,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突出加強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做實人民群眾可感受、能體驗、得實惠的檢察為民,在黨的領導下,踐行司法為民宗旨,把“為人民司法”做實:維護農村安全穩定,起訴農村家族宗族黑惡勢力犯罪409人。依法懲治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犯罪,起訴335人;加強民生司法保障,常態化參與治理欠薪工作,起訴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907人;開展社會保障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活動,辦理相關案件2982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向2.6萬名因案致困的當事人發放司法救助金3.4億元,完善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機制……
依法監督、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在黨的領導下,履行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堅決維護執法司法公正,把“為法治擔當”做實:對偵查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監督立案1.2萬件、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監督撤案3.3萬件,對偵查活動違法情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6.3萬件次;對認為確有錯誤的民事生效裁判提出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8459件,法院審結5726件,其中改判、發回重審、調解及和解撤訴占89.7%;對認為確有錯誤的行政生效裁判提出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471件,法院審結242件,其中改判、發回重審、調解及和解撤訴占74%;堅持依法穩慎、務必搞準,立案偵查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徇私枉法、濫用職權、刑訊逼供等犯罪1164人,嚴懲司法腐敗。
下 篇
行 道
根本遵循引領理念更新: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公正司法的原則性、基礎性要求
(1)法是什么?法是公平正義。
從法的古字“灋”,便可看出人們對規則和公正的向往。“水”代表執法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像水面一樣平;“廌”就是獬豸,象征剛正不阿的神獸;“去”,去掉不公正。
縱覽歷史長卷,無論世事如何變幻,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始終一脈相承。這樣的向往,既是百姓大眾的追求,也是優秀的執政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始終致力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始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求“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公正司法的原則性、基礎性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所有司法機關的重大課題和工作目標,是檢察機關必須擔負起的重要政治責任。怎么把這一要求落實好?
2023年3月,最高檢黨組在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讓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價值追求,在實體上確保實現公平正義,在程序上讓公平正義更好更快實現,在效果上讓人民群眾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義,做到檢察辦案質量、效率、效果有機統一于公平正義。
為何要提出“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根本源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檢察實踐的重要方面。”2024年秋天,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在國家檢察官學院授課時深入闡釋了“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背后的三重考量:
從政治責任看,“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正司法重要論述在檢察領域的具體實踐,體現講政治與講法治有機統一;從法理基礎看,“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是統籌實體公正、程序公正、社會公正的綜合把握,體現質量、效率、效果有機統一;從實踐導向看,“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是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體現個案高質效和整體高質效有機統一。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提出后,全國檢察機關跟進研究、實踐探索,持續為之努力,扎實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各項檢察工作取得新進展。與此同時,“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理念和工作要求也逐步深化、細化:
“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法律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善于從具體法律條文中深刻領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公平正義”“‘高質效’既是標準,也是要求;‘辦好’既是過程,更是結果;‘每一個’既是部分,也是整體”“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重在‘高質效’、關鍵在‘辦好’、難在‘每一個’”……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提出,對于檢察履職辦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點滴之水可以折射整個太陽的光輝。在辦理的一個個案件中,在辦案的一個個細節中,可以看到檢察機關堅持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堅持高質效辦案本職本源,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努力印記:
讓有罪者受懲,還無辜者清白,彰顯公平正義——涉嫌故意殺人罪的彭某父子被提請批捕,江西檢察機關審查認為在案證據不能證明兩人作案,依法作出不批捕決定,并提出補充偵查意見,真兇終被緝拿歸案、判處死緩并限制減刑。
在履職辦案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公正司法與老百姓心中的那桿“秤”同頻共振——何某以維系婚外情為目的,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第三者,四川檢察機關依法提出抗訴,再審改判第三者全部返還,維護公序良俗。
加大行政檢察辦案力度,實質性化解矛盾爭議——湖南某縣兩個村民小組因山林田土權屬紛爭,不接受行政決定、不執行行政判決,發生4次械斗致18人獲刑。市縣兩級檢察院受理監督申請后,會同當地政府引導村民從對抗走向對話,持續20余年的爭議終得化解。
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以檢察公益訴訟保障用藥安全——一些藥品說明書“字小如蟻”,導致很多老年人根本看不清,不了解用藥的注意事項,存在安全隱患。檢察機關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向藥品監管部門、生產企業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將藥品說明書改造為大字版、盲文版、語音版等,保障用藥安全。
(2)高質效案件,既是辦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
如何以高質效的檢察管理促進高質效辦案?以數據為切口,可以看出檢察管理的進階之旅。
為適應“四大檢察”法律監督新格局,2020年1月,最高檢印發《檢察機關案件質量主要評價指標》,在一定時期內對促進檢察機關依法履職辦案起到了應有作用,但由于各地情況不盡相同,在全國用同一組指標評價各地檢察履職優劣,不完全符合司法規律,且各省市又對指標、數據進行細分,導致落到基層的考核任務過重,出現了工作“盯著數據看”、辦案“圍著數據轉”的情況。
對此,最高檢黨組下大力氣糾偏,將指標由原來的60項精簡至46項,再精簡至38項,不斷為基層“松綁”。但就是這樣大的力度,仍無法滿足基層的期待——在一些檢察院,因應付考核而產生的“反管理”已經對司法公信力與權威性造成嚴重影響。
針對這些情況,最高檢黨組部署構建檢察“大管理”格局,一體抓實檢察業務管理、案件管理、質量管理。在此基礎上,取消一切對各級檢察機關特別是基層檢察機關的不必要、不恰當、不合理考核,不再執行檢察業務評價指標體系,不再設置各類通報值等評價指標,不再對各地業務數據進行排名通報。
“一取消三不再”的消息一經向社會公布,便在系統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輿論普遍認為,“一取消三不再”是最高檢黨組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基礎上審慎作出的決定。
這套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組合拳下來,實際效果如何?2025年10月31日舉辦的大檢察官研討班給出答案。在這次研討班上,大家普遍認為,一年來,各級檢察機關積極推動落實,持續引導廣大檢察人員堅持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堅持高質效辦案本職本源,檢察管理對高質效辦案的正向推動作用逐步顯現。事實證明,最高檢黨組圍繞檢察管理作出的一系列調整優化措施,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司法規律、符合檢察實際,有利于推動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也就是在這次研討班上,最高檢再次強調:要細化“三個管理”具體舉措,抓實各類主體管理職責,完善辦案質效分析研判、辦案流程實時監控、案件質量檢查評查等機制,進一步優化檢察人員考核評價機制,充分發揮檢察管理對檢察工作的正向推動作用,引導廣大檢察人員持續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3)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既是理念,也是實踐。
工作之余,周二或周四晚上在線學習,周六上午繼續在線學習。這是曾傳紅已經習慣的節奏。除了福建省南平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他還有一個身份: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憲法和行政法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
法學科班出身、司法實務工作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檢察長,在繁忙的工作中,為何還要選擇在理論上繼續深造?
“干法治工作,不能被時代拋下!”在曾傳紅看來,身處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依法治國大時代,在科技高速發展和數字檢察方興未艾的智慧監督時代,思想和頭腦必須緊緊跟上時代步伐,理論和實踐必須緊密結合。
2021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位于武夷山市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稱“兩個結合”)的要求。
身處武夷山地區的檢察機關,如何把“兩個結合”的要求落到實處?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曾傳紅感受到,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就要在理論和實踐上把“兩個結合”落到實處。
對此,南平市檢察機關立足南宋法醫學鼻祖宋慈故里的實際,深入挖掘宋慈司法精神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時代價值,發現其“重證據實”“格物致知”的理念與新時代檢察工作“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法律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注重證據審查、親歷性調查”等要求具有一致性。南平市檢察院通過“慈馨·檢悟”等檢察文化品牌建設,將這一傳統智慧轉化為現代檢察工作的精神內核,成立數字檢察工作領導小組和數字檢察人才庫,專設檢察技術信息部,實現法醫、文件檢驗、司法會計、電子證據四大技術門類全覆蓋,充分發揮技術輔助辦案作用,促進檢察技術與檢察業務深度融合,促進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以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
一線檢察人的努力恰如一面鏡子,是最高檢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生動寫照。最高檢黨組強調,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實踐,既有檢察理論的豐富,也有檢察實踐的推進,是檢察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相融互促。
對此,最高檢帶領全國檢察機關堅持理論和實踐兩手抓,在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的同時,加強理論研究:深化檢校合作,僅2024年一年間,安排11名專家到最高檢掛職、106名法學名師進檢察講學,組織238名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授課,推進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教育,共同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積極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推動檢察學學科建設,推動高質量編寫《中國檢察學》等論著……
長風浩蕩,大道前行。習近平法治思想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使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持續煥發勃勃生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百年大黨帶領泱泱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是人類文明史上當之無愧的非凡壯舉。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明確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法律實施和監督,完善維護國家法治統一制度機制”;明確提出“強化檢察監督,加強公益訴訟”。全體檢察人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錨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堅持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堅持高質效辦案本職本源,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勇于自我監督,在“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的新征途上闊步前行,奮力繪就習近平法治思想檢察實踐的嶄新畫卷,在接續奮斗中譜寫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檢察新篇。
初審:韓蕊
復審:姚麗
終審:劉海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