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扒我房子,毀我家!要么賠錢,要么搬走!”
“我蓋的房憑啥我走?要走也是你走!”近日,榆樹市人民法院大嶺人民法庭的調解室里,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倆吵得臉紅脖子粗。曾經互相幫襯的阿山(化名)和阿懷(化名),如今因一棟“不翼而飛”的老房子成了冤家,承辦法官用一場暖心調解,讓反目的親戚重歸于好。
時間回到1990年,原告阿山經審批,取得了一塊554平方米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用途為居民住房用地。隨后,阿山在這塊地上建起了溫馨的家。1994年,為了改善生活,阿山外出打工,誰知這一去竟成了“家變”的開端。2000年,思鄉心切的阿山返鄉,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自己親手建的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嶄新的房屋,而房主竟是親戚阿懷。
“你多少年也不回來,閑著也是閑著,我就給重新弄了一下,自己住了。”面對阿山的質問,阿懷顯得有些理直氣壯。“我住不住是我的事,大家都是親戚,你在背后扒我房子,把我家都整沒了,你這是干的啥事,要么你賠錢,要么你就趕緊搬走!”阿山氣憤不已。“我辛辛苦苦蓋的房子,憑啥我走啊!走不了!你走吧!”阿懷也不肯讓步。爭執不下中,阿山撂下狠話:“我真是沒見過你這樣的人,那咱倆就去法院說道說道吧。”
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迅速梳理案情,得知雙方系親戚關系,矛盾核心聚焦土地承包經營權及房屋損毀賠償問題,便優先考慮調解,畢竟判決易下,親情難圓。不料首次調解,雙方情緒激動、分歧尖銳,互不相讓,調解陷入僵局。承辦法官思索后認為,二人之間總有親情羈絆,決定以“和為貴”為出發點,對雙方分別溝通、逐一疏導以尋求突破。
經過承辦法官多次耐心的調解,慢慢地,阿山不再提“必須搬走”,阿懷也主動說“愿意賠償哥哥的損失”。
終于,在第三次調解時,承辦法官把兄弟倆叫到了一起。阿懷先站了起來,“哥,對不起,當年是我糊涂,沒跟你商量就拆了你的房子,我愿意賠償,我那塊還有地,也當賠償給你了。”阿山沉默了幾秒,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哎,都過去了,你也是一時糊涂。你蓋房子也不容易,咱兄弟倆以后有事多商量,別再鬧別扭了。”
就這樣,這起僵持了許久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在承辦法官的調解下,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初審:韓蕊
復審:姚麗
終審:劉海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