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吉林市磐石市富太鎮:“三治三力”化解土地糾紛工作法
農村土地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農村因土地原因引發糾紛事件頻頻發生。吉林市磐石市富太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政治、法治、德治并舉,不斷提升基層戰斗力、矛盾糾紛防范化解能力,妥善化解涉農糾紛,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和社會穩定,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1年富太鎮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南長崗村和長崗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堅持政治引領,錘煉黨員先鋒“戰斗力”。一是“黨建+組織”高度融合。著力建設村級調解組織,探索實行“1+3+X”工作模式,構建“黨組織+調委會+調解員+村民”齊抓共管格局,積極推動黨建與基層治理同頻共振、互促共進,筑牢基層穩定“第一道防線”。二是“黨建+網格”深入人心。著力發揮“黨員中心戶”紐帶作用,充分結合“黨建紅網格”特色品牌,以“點線面”工作法,組建“紅網格”“微陣地”和網格黨小組70個,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三是“黨建+活動”激發活力。注重探索實踐新形勢下預防化解土地矛盾糾紛的方法途徑,將矛盾糾紛化解與黨支部組織生活“3個7”活動日制度同步落實,充分融合到每月村黨小組會、支委會、主題黨日活動,有效化解大部分基層矛盾糾紛。比如,中和村黨支部網格長在11月黨小組會上對一起家庭土地矛盾糾紛進行討論,黨員們一致認為,楊某不歸還妹妹土地是侵權行為,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割裂了兄妹之間的手足之情。黨小組從“法理”“親情”入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楊某釋明侵權的責任后果,同時引導雙方回憶從小到大的生活點滴,最終楊某認識到錯誤、歸還了土地,妹妹也覺得在此糾紛中對哥哥有所不敬,向哥哥道了歉,兄妹倆徹底解開心結,親情關系得以維護。
堅持法治保障,提升矛盾排查“化解力”。一是強化教育引導。積極開展“學法用法示范戶”“法律明白人”評選活動,組織“法律參事”“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開展普法宣傳,引導群眾依法辦事,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比如,黃瓜架村周某父子因土地互換造成長期矛盾糾紛,鎮司法所邀請“法律參事”、人民調解員以及包村領導共事參與糾紛化解,將道德倫理、公序良俗和風俗習慣充分運用,耐心細致給雙方講道理、話良俗、擺實例,勸周某父子信守承諾、遵循口頭約定,最終矛盾糾紛得以合法、合情、合理化解。二是開展“無訟村”創建。深入開展“無訟村”創建活動,制定《創建“無訴訟示范村”工作實施方案》,建立《聯動調解制度》,創建“無訟村”14個,設立基層人民組織調解室、法官駐村工作室,依托綜治信息系統,通過市法院法官遠程調解村矛盾糾紛,以點帶面,最大程度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訟”。富太鎮綜治中心接到南長崗村網格長通過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上報的村民丁某與孫某土地糾紛案,邀請包村法官通過平臺視頻連線進行調解,調解法官從維系鄰里之間的鄉情為切入點,向雙方講法理、說政策,最終丁某將這一根壟的收成扣除成本后償還給孫某,雙方當事人均心悅誠服,握手言和,該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堅持德治提升,增強矛盾預防“免疫力”。一是堅持以德鑄魂。把提升居民文明素質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陣地作用,通過開展群眾性文化生活,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樹立社會文明新風。二是堅持以德化人。把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積極開展“身邊好人”“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全鎮涌現出“文明家庭”30戶、 “干凈人家”“美麗庭院”61戶,選出的優秀典型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家人以及身邊眾多家庭向著和諧、健康、科學、文明的方向邁進,使村風村貌煥然一新,為“和美富太”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三是堅持以德促行。把引導居民講道德、講規矩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基礎,巧用村規民約,定規矩、立良俗,將矛盾糾紛止于萌芽。圍繞創業帶富、志愿服務等方面,制定“積分制”管理體系,建立“正能量積分超市”,以戶為單位,通過參與評比等價兌現生活物品,以“積分加減”模式吸引更多的黨員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經驗模式在全市推廣。
白山市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