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白城市大安市錦華街道:“三治力量聯動”化解物業糾紛工作法
文章來源:中國吉林網
時間:2024年03月18日
近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建樓區日益增多,物業管理面積加大,物業服務管理愈加復雜,成為基層治理難題和百姓安居“短板”。大安市錦華街道探索實施法治、共治、自治三種力量聯動聯調工作法,破解物業治理難題,提升基層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錦華街道調委會獲得司法部“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榮譽。
用“法治力量”賦能,依法化解物業矛盾糾紛,提升群眾安全感。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三化”依法化解物業領域矛盾糾紛。一是打造“一體化”矛盾調處中心。矛調中心內設警調、訴調、民調、律調、聯調6個窗口,由法院派駐訴前調解員和網格法官,司法局下派人民調解員,公安選派2名社區民警,街道聘請1名法律顧問,組成矛調團隊,通過訴前調解解決物業難題210余件,收繳拖欠物業費40余萬元。二是組建“綜合化”行政執法隊伍。整合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環保、應急管理等8個部門的執法力量,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創新“綜合執法+矛盾化解”雙向調處模式,及時化解行政執法中的物業糾紛,累計解決私搭亂建、拆違、高空飄線、毀綠種菜等物業糾紛問題65件。三是開設“常態化”社區普法課堂。舉辦《吉林省物業管理條例》專題學習培訓會,逐條解讀內容。將《吉林省物業管理條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通過“每日一法”“微普法”活動,推送到所有居民微信群,形成天天有宣傳、日日有重點的普法新態勢。
用“共治力量”暖心,合力解決物業突出問題,提升群眾幸福感。錦華街道以“鐵腳板”+“釘釘子”的精神開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采取“三種模式”著力解決物業治理難題。一是創建“一網共治”多元模式。通過“黨組織+聯盟單位+物業公司+社會力量”組建共治隊伍,共同協商解決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小區外墻瓷磚脫落、小區綠化、下水管道堵塞、門禁升級管理、監控系統維修升級等物業治理問題31個。二是創建“民呼即辦”服務模式。建立多元共治“解”、聯席會議協同“解”、書記項目認領“解”、吹哨報到轉交“解”、街長推動幫助“解”、市委城鄉基層治理工作委員會統籌“解”6類解決途徑,實現物業難題在一線解決。今年以來,解決物業領域突出問題58件。三是創建“楓橋式小區”治理模式。打造“黨支部+物業+業主代表”紅心物業治理模式、“在職黨員+志愿者+業主”小微服務治理模式、“社區民警+專業調解員+律師”矛調治理模式參與多元共治。
用“自治力量”固本,增強居民自治意識能力,提升群眾歸屬感。注重發揮“三個作用”,引領轄區居民共同解決物業管理方面的問題,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生活。一是發揮街區居民主體作用。在“說事點”“板凳會”“活動室”等場所,鼓勵居民“說事兒”;通過“議事亭”“懇談會”“聽證會”等形式,鼓勵居民“議事兒”;通過入戶征求意見、召開業主大會、座談會等形式,鼓勵居民“談事兒”;讓居民從“旁觀”到“參與”,從“局外人”到“主人翁”。二是發揮業主委員會職能作用。吸納小區“雙三長”、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熱心群眾成為業主委員會成員,收集社情民意,監督和協助物業管理企業履行物業職責,全力解決物業管理難題。目前,轄區內84個居民小區實現了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全覆蓋。三是發揮“小區物調委”調解作用。針對轄區人口多、老舊小區多等社會管理相對復雜情況,在2個小區內選擇政治覺悟高、理論素養高、調解能力強、聲望威望高的人員組成“小區物調委”。依托“楓橋式小區”試點,組建“老年管家隊”2支,利用人熟臉熟的優勢,隨時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矛盾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
白山市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