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松原市扶余市肖家鄉:“溝通驛站”化解信訪矛盾工作法
文章來源:中國吉林網
時間:2024年03月18日
為了有效化解基層信訪矛盾,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扶余市肖家鄉深度整合基層資源,創新推動村級“溝通驛站”試點建設。
以村兩委“筑堡壘”,讓百姓放心。一是黨建引領。成立肖家鄉“溝通驛站”建設領導小組,由鄉黨委書記、鄉長任雙組長,黨委政府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站辦所負責人任成員。30個村黨支部書記任村級“溝通驛站”站長,建立首問負責機制、分流督辦機制、協作配合機制和考核獎勵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二是德治教化。全鄉聘任60名“鄉賢”,利用各村“溝通驛站”深入開展“道德講堂”,開展道德宣講,引領道德風尚;利用“道德講堂”,組織開展信訪人員“現身說法”,開展警示教育,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村民摒棄不良習性;利用鄉村文化大院,通過志愿者自編自演以和睦鄰里、學法守法為主要內容的文藝節目,寓教于樂,弘揚崇德向善的價值觀。三是村民自治。鄉黨委組織各村將黨的領導和基層矛盾化解細化落實到“村規民約”中,通過“溝通驛站+百姓說事點”融合推動,通過“積分制”“星級文明戶”鼓勵引導,在農村有效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和法治氛圍,各村學法守法、鄰里守望、和諧共處的風氣初步形成。
以法治援助“強后盾”,讓百姓安心。一是科技支撐,強法治服務。利用“雪亮工程”視頻會議系統,在各村建立網上溝通平臺,健全公安、法院、司法、信訪等單位包保機制和線上對接機制,推行網上咨詢調解、司法確認、線上立案。年初以來,鄉黨委會同公安、法院、司法、信訪等單位通過綜治視聯網聯通“溝通驛站”開展線上培訓3次360人次;協同法官、公安干警、人民調解員答復群眾法律咨詢39次。二是法治保障,強調解質效。基層法庭和司法所賦能“溝通驛站”,將案件事實清楚、雙方當事人爭議較小的糾紛在進入訴訟程序前進行分流,委托“溝通驛站”工作人員引導當事人訴前化解糾紛,指導法官再對調解產生的協議進行司法確認,賦予法律效力。年初以來,已通過訴前調解、司法確認土地類矛盾糾紛3件,讓群眾感受到調解的溫度和司法的效率。三是研判在前,強隱患預防。鄉平安辦、綜治中心利用“溝通驛站”,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將日常排查觸角延伸到自然屯、拓展到田間地頭,把經濟糾紛、土地糾紛等各類信訪隱患問題納入日常排查重點內容,變“事后處置”為“事前預防”,做到“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化解要好”。年初以來,各村通過“溝通驛站”排查信訪隱患32件,全部得到有效化解。
以志愿者“唱主角”,讓百姓順心。一是深化地緣排查。全鄉30個村1213名志愿者,是深化矛盾排查的主力軍,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可以通過自身的日常生活將矛盾排查和志愿服務活動融合在一起,他們時刻保持著對矛盾糾紛、信訪隱患的敏銳直覺,在與村民的日常溝通中,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矛盾,都能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置。二是深化親緣調處。各村志愿者是矛盾調解的先鋒隊,普遍具有“熱心人”“好心人”“知心人”的特殊身份,熟人的面孔、好人的身份,能夠使志愿者在日常的矛盾調處中,尤其在土地糾紛、經濟矛盾等日常矛盾調處工作中,站在群眾立場和視角,能夠迅速找到切入點,快速掌控矛盾雙方情緒、定分止爭,將矛盾化解在激化之前。三是深化人緣聚力。各村志愿者作為基層架橋鋪路的先行者、扶貧救困的踐行者、傳統文化的弘揚者,他們在村里無論走到哪里,村民都愿意和他們打招呼、嘮家常、談心事,愿意向他們反映訴求,愿意接受他們的宣傳和調解。在基層“溝通驛站”組織推動下,在1213名志愿者影響帶動下,全鄉的村風民風得到了大幅改善。
白山市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