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延邊州和龍市文化街道文慧社區:化解鄰里矛盾糾紛“三心”工作法
文章來源:中國吉林網
時間:2024年03月18日
近年來,延邊州和龍市文化街道文慧社區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通過向心而行、同心并力、事心雙解“三心”工作法,助力化解鄰里矛盾糾紛,有力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堅持向心而行,體系化思維建強骨干隊伍。依托綜治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站)等平臺組建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用專業人才、專業理念、專業方法促進社會和諧。一是建立服務團隊。健全完善社區服務組織,先后投入10萬元打造心靈驛站和慧心心理咨詢室,成立一支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19人、社會工作師3人、助理社會工作師2人的心理健康服務團隊,開展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務2000余次,幫助居民消解“心頭壓力”。二是開展專題講座。組建心理健康專家團,線下圍繞心理健康、情緒管理等主題開展專題講座16期,線上錄制家庭教育專題課,受益群體達千余家庭。同時,開展科學睡眠、壓力管控等心理健康講座,為有需要的群體開展一對一、一對“一家庭”服務259次,有效消除居民家庭焦慮。三是建立聯動機制。招募志愿者,聯合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發揮“聯”字優勢,本著“專人介入、全程疏導、關心回訪”的初衷立意,共同開展心理科普宣傳、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260次,消解居民不良情緒,從源頭上將鄰里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化于萌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文慧“心”模式。
堅持同心并力,溫情化思維化解矛盾糾紛。文慧社區結合黨建聯盟資源優勢和強大合力,堅持在為民調解上下功夫、做文章,切實回應群眾訴求,筑牢化解鄰里糾紛前沿陣地。一是發揮黨建聯盟優勢,聚集民心。根據居民需求及聯盟單位服務資源,為群眾購買安置便民議事椅32把,搭建交流平臺,減少因溝通缺失導致的矛盾糾紛;對老舊小區道路實現硬化,解決困擾居民多年道路出行困難問題。二是主動走訪入戶排查,安穩人心。把“敲門行動”與人民調解相結合,聯合聯盟單位、“三長人員”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梳理,一般性問題化解在小區、網格內,對復雜問題進行分析研判,通過“網格預警、街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溝通解決,使群眾訴求能夠“隨時表達,快速服務,有效跟蹤”,解決居民實際困難。三是推行服務上門方法,傳遞暖心。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特色載體活動,通過每逢佳節為獨居老人上門送餃子等民俗特色飲食,為70余對各民族金婚老人舉辦金婚慶典等形式,讓老人及家屬感受溫暖,為居民群眾提供專業、周到、細致的“心”服務。
堅持事心雙解,法治化思維保障和諧穩定。針對鄰里關系、婚姻家庭、損害賠償等糾紛,通過情、理、法并用,把事說透、把理講清,解開雙方心結,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一是多元協同保平安,聯動調解化民憂。發揮社區民警、文化街道司法人員、律師“懂法律、知政策、會調解”的專業化優勢,形成聯動調解社會治理多元協同合力,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法表達訴求,解決問題。二是普法宣傳進社區,化解矛盾暖民心。堅持將普法宣傳融入矛盾化解全過程,結合普法宣講,開展現場解答、發放案例讀本等活動5次,受益人群400余人,指導廣大群眾依法解決鬧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成色更足,滿意度更高,構筑矛盾糾紛化解“法治防線”。三是矛盾糾紛無小事,網格治理促和諧。以“百姓說事點”、居民議事亭為載體,通過悉心傾聽、靜心穩緒、初心化繁、談心釋理、實心類比“五心工作法”,做到調解前勸導、調解中普法、調解后回訪銜接,織密“調解網”,打好“和諧牌”,唱響“合奏曲”。截至目前,“歷紅調解室”共化解300余件鄰里矛盾糾紛,形成個案卷宗84份,受益群體達千余人。
白山市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