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長春市雙陽區山河街道盧家村:“點線面”結合化解土地糾紛工作法
文章來源:中國吉林網
時間:2024年03月18日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旅項目的增多,土地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為了有效解決土地糾紛、維護農民權益、促進鄉村和諧,長春市雙陽區山河街道盧家村創新實施“點線面”結合構建土地糾紛調解“三維立體框架”工作模式,成功從土地矛盾糾紛高發的“集中地”轉變為鄉村治理示范村。
織密解紛網格點,夯實土地糾紛調解基礎。始終把加強基層網格能力建設作為解決土地糾紛訴求的前置工作,不斷強化網格員隊伍建設。一是網格力量做“加法”。將全村劃分為10個網格,組建各屯網格員隊伍,創新將“一格多警”工作機制和“1+3+X”解紛機制有機融合,形成“網格員+政法干警”雙向互補、同向發力的解紛模式,做到“網格吹哨、干警報到”,4名網格干警助力調解土地糾紛5起。二是拉近距離做“乘法”。充分發揮網格員隊伍人熟、地熟的先天優勢,在調解矛盾時首先以鄰里關系感化群眾,既講法治又靠面子,群眾易于接受,真正做到小矛盾不出格、大矛盾不出村。三是化解矛盾做“減法”。土地矛盾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多變性,各網格員以化多為少、變少為無為己任,努力做好前置預防、事中調解、事后回訪,最大程度減少矛盾發生,2023年涉土地糾紛較2022年同比下降18.4%。
搭建解紛法治線,增強土地糾紛調解權威。始終堅持依法解紛,著力培育村“法律明白人”隊伍,為化解土地糾紛注入司法力量。一是堅持以“法”為先。充分發揮與山河法庭合署辦公的優勢,建立調解員初調、法官助理同步跟進、法官指導把關的解紛工作機制,保證疑難復雜糾紛調解后及時進行司法確認,有效增強了調解的權威性。近三年,全村流轉、征收土地50余畝,沒有發生一起矛盾激化事件。二是堅持以“證”為依。為防止耕地、林地、宅基地因流轉或征地發生糾紛,村矛調中心制定土地邊界、面積取證固證辦法,引入無人機、GPS測量儀等設備,組建“當事人+屯干部+村干部+街道干部”取證隊伍全程錄音錄像,確保土地邊界的客觀性。三是堅持以“訓”為要。建立“1+1+N”調解指導機制,即一名法官、一名司法干警,指導多個調解員。先后組織業務培訓12場、座談會4場,培養出一批新時代鄉村“法律明白人”,其中3人榮獲區級優秀調解員。
拓寬解紛合力面,凝聚土地糾紛調解合力。始終把解決基層矛調組織各自為戰、聯動不夠的問題作為提升土地糾紛調解質效的出發點,有效連接屯、村、街道三級資源,切實形成調解合力。一是借助全區力量“一起做”。全面落實“十無”村創建活動,堅持每半月召開針對疑難復雜土地糾紛研判會商會議,加強與街道矛調中心、區矛調中心的聯系,有效利用社會治理信息化平臺,形成“線上+線下、村內+村外”全面參與土地糾紛調解的生動局面。在區鄉兩級調解中心支援指導下,成功調解了村里一起長達3年之久的土地邊界糾紛。二是整合各類資源“一起講”。依托“法律七進”和“一庭兩所”共建,2023年舉辦法治文藝演出、宣傳宣講等活動5次,舉辦普法“炕頭講堂”7次,“一庭兩所”開展法律解答現場會3次,寓教于樂的法律宣講咨詢活動深受群眾歡迎。三是調動全村干部“一起干”。村干部把百姓的事兒放在心上,全村矛調隊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土地糾紛調解率達到100%。同時,全村近三年無刑事案件發生、無重大集體上訪、無邪教組織信奉者,盧家村全面形成了謙讓淳樸、以和為貴的良好民風。
白山市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