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走上審判席前,
心中就涌起無比的神圣、無限的莊嚴!
為什么拿起法槌,
手里就覺得沉甸甸……
拋卻了欲望,
拋卻了人情、金錢的羈絆;
犧牲了小家庭的溫馨,
為無數家庭送去公正和平安。
耐心細致調解,依法公正明斷,
孜孜解讀紛繁復雜的案卷,
細心查閱浩如煙海的條款。
他,用忠誠與無私托正了天平的兩端;
他,用公平與正義詮釋著法律的內涵。
襟上國徽閃亮,心中明鏡高懸;
橫眉無私鐵面,俯首司法如山。
他堅持案情有大小,
但法律的公平正義無大小。
他,用平凡的努力,
為百姓擎起公正的青天。
“講責任心,追求公平正義,為群眾著想”是撫松縣法院民一庭審判員藺巍多年追求的司法理念。在8年的審判工作中,他先后承辦案件1000余件,審限內結案率100%,無一投訴,無一信訪,多次被評為“撫松縣人民法院先進個人”、“優秀公務員”、“全市法院調解先進個人”,并榮獲個人三等功一次,被白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嘉獎一次,2015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法院辦案標兵”榮譽稱號。

把責任放在心中
2007年7月份,藺巍做為吉林省人民法院第一批選調大學生被選調到撫松縣法院工作。參加工作的第一天,院領導問藺巍想到哪個部門工作時,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到松江河法庭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那時候全庭每年承辦案件500余件,但全庭僅有9名干警,條件也是很艱苦的。那時候一把大錐子、一個大尺子和一張厚玻璃成了藺巍的好伙伴,陪著他把卷宗裝訂成冊。那時,藺巍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民事糾紛,親身體會到派出法庭法官們的那份堅守。派出法庭的工作是繁雜的,有時早晨5時出發去農戶家送達法律文書,8時30分回到單位開庭記錄,晚上有時還要強制執行,這樣一整天的工作是常有的事,而藺巍卻樂此不疲。即使這樣,庭里再忙法官們仍然會為藺巍學習創造一些便利條件,使他于2008年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2010年1月,藺巍被調到縣法院民一庭工作并正式成為了一名法官,在庭內法官的幫助下,逐漸掌握了案件審理的一些基本業務。2011年8月1日的早晨,藺巍的兒子出生,剛剛出產房沒多久,庭長的電話打了進來,詢問了孩子的情況后,告知前不久發生在撫松縣轟動一時的“萬良小客事故案”在立案后,卷宗剛剛轉到庭里,承辦人是藺巍,開庭日期為8月3日上午9時。他知道,該起事故屬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萬良客車被一輛大型貨車追尾相撞,已經造成客車駕駛人及乘客共計21人死亡,其余24位乘客受傷。庭長著急的語氣藺巍能聽的出,案件的重要性他也明白。這時候,他知道單位需要他,自己的休假也必須提前結束了。他一邊望著剛剛出生的兒子,一邊在電話中答應庭長,明天到單位看卷。后來,該案經過一天的審理,最終在撫松縣法院一審案結。
作為一名法官,藺巍深知“法官”就意味著付出,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即使再小也比個人的事情要大,因為對當事人來說,他們一輩子可能就打這一次官司,能不能幫助他們妥善處理好這些糾紛,也許就是關系到他們能不能家庭幸福、安居樂業的大事。所以,不管法庭外面的世界多么熱鬧,仿佛都與自己無關,不管家里事情多忙,都可以等一等、放一放。就是這種狀態,讓藺巍能夠心無旁騖,擯除了私心雜念,專心做好審判工作。有時候,望著窗外季節的變化,藺巍感覺自己又像是回到了生龍活虎的學生時代。

把公平舉過頭頂
法官的工作是一份累腦、勞心的工作,在審判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藺巍往往一頭扎進繁忙的工作中,腦子里除了案件幾乎裝不下別的事情,藺巍常有這樣的狀態:吃飯想著案件,走路想著案件,有時半夜醒來突然想到案件的突破口,趕緊爬起來用筆記下……不僅今天的事情今天要完成,明天的事情也要拿到今天來做。他常想,為什么法官職業會如此緊張?就是因為法官心存對法律和百姓的敬畏,因為辦好一百個案子不難,難在不錯一個案件!心存對法律和百姓的敬畏,讓每一個法官對每一個案件需要絞盡腦汁,細之再細。每一個個案的公正審判都是一張法治名片,也是一張法治的宣傳單。老百姓正是通過這一張張名片、一張張宣傳單,看到社會的公平正義,產生對法治的信仰。而公正審判不僅需要聰明和能力,更需要對法律的敬畏心,對百姓的敬畏心。作為法官,要敬畏法律,不僅僅是因為法律的神圣,更是因為法律的深邃,藺巍希望自己在司法事業上能夠成為一個對百姓有用的人;希望辦過的每個案件的當事人,都能把他當成人生旅途中對他們有幫助的朋友。
2013年剛入冬,一位老人走進了藺巍的辦公室,哆嗦的手里拿著法院的傳票,滿臉委屈地向他哭述:“這是法院的傳票,這起訴狀寫我欠原告6萬多,我沒有借過原告錢,接到法院的傳票我都吃不下飯了,這才來找你的,如果讓我拿錢,我實在是活不了了”。經過一番詢問藺巍得知,這位老師傅姓李,在撫松縣司法局樓下打更,現在獨身一人,生活十分困難。該借據為填空式,上面五處簽字捺印均是李師傅本人所為,但李師傅解釋到:“我既不認識原告也沒有向原告借過錢,我不做生意不買房不需要借錢,原告也不可能借錢給我這么一個窮人。當時一個朋友借錢找我擔保,我不想給擔保但是又礙于情面不得不去,后來便去了一戶人家,當時那人要我的銀行卡做擔保并要求我在一張空白紙上簽幾個字,我想我銀行卡里沒有錢,便給了那個往外借錢的人,隨后那個人拿著我的銀行卡到銀行看卡面沒錢便又給了我,我就離開了那戶人家,我想擔保這事肯定是不行了,可誰想我成了借款人了?!闭f著老人就哭了起來,藺巍安慰了他幾句讓他先回去。原告手握借據,該案判決原告勝訴不成問題,但如此簡單地處理案件,藺巍心里很難踏實,該案需要慎之又慎。
他多方走訪,了解到被告人李某生活雖然極為困難,但其為人忠厚老實,絕非賴賬之人。該案如何才能還原真相呢?通過細致的庭審,藺巍認定原告主張“借款”的原因、經過、借據的形成、“借款”發生后原告未按照借據寫明的內容要求被告李某履行擔保義務的情況均與一般生活經驗相悖,且在原告又沒有舉證證明其已經向被告李某支付借款的情況下,無法證實原、被告之間的借款合同已經實際生效,因此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一審宣判后,原告及其家屬多次到藺巍辦公室找他理論,但藺巍始終圍繞原告是否交付借款而發問,原告及其家屬的幾次回答難以自圓其說而且矛盾重重。此案最終經過市中級法院二審審結維持了撫松縣法院一審判決?,F在藺巍幾乎每天早晨上班都能看見李師傅,也許他的生活并沒有那么富裕,但卻很平靜,他說這樣的生活他很滿足。

把群眾記在心里
為群眾著想是法官辦案的基本宗旨,與群眾換位思考是案結的必要要件。堅持群眾路線,對藺巍來說就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學會用群眾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工作,在工作的同時向群眾學習。有的人覺得案件現場那么遠,為什么一定要給自己找麻煩辛苦跑到那里去取證、去開庭呢?他總想,當事人如果是他,他也一定會很著急,遠點又怕什么?再說,有些案件是為了方便當事人訴訟,有些案件不到現場,就沒有直觀的感受,就審不清案件。法官自己都把握不準案件情況,怎么能查清案情,依法裁判呢?當事人又怎么能信服呢?只有融入到當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就知道案件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處理才好。有的案件當事人訴訟能力差、舉證能力弱,如果案件的審理完全依靠當事人的舉證而坐堂審案的話,最終的處理結果會有失偏頗。有些案件,當事人收到傳票而沒有到庭應訴,原本可以一判了之,至少在程序上不會違法,但這些當事人不出庭可能是遺忘了或者是對法院的審判存在抵觸情緒,藺巍和他們多些溝通和理解,當事人之間就少了許多的矛盾沖突。如果再不與他們溝通的話,不僅造成錯判,矛盾糾紛也可能激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公眾對法院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從而影響法律的權威和司法公信力。
8年來,藺巍的足跡遍布了撫松的大街小巷。為了了解案情的真相,他來到一個個小區家中走訪;為了清晰土地權屬,爬上了一個個的山頭丈量;為了送達法律文書,經常在各鄉鎮小旅店小飯館內靜候當事人;為了即時保全財務,冒雨騎著摩托車跑過銀行;為了當事人能夠在第一時間參加司法鑒定以便他們能及時返回家中,他比鑒定人員去的還早;有時在巡回審判的過程中,因突降暴雨,他有過被淋成落湯雞的狼狽,也有過被野狗圍攻、孤獨無助的惶恐;為了回答當事人對案件的疑慮,常常在道邊和他們一聊半天甚至對他們發來的短信一一回復……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也很寶貴,更深知干好法官工作,離不開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認真了、付出了、傾聽了,才能換來群眾的理解。社會上很多人對法官有這樣或那樣的誤解,從事審判工作的這些年,他用真誠的態度和實際行動,改變了很多當事人對法官的誤解。
民事審判工作的實踐告訴藺巍,司法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深厚的法學理論,廣博的社會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知識的獲取,就是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他利用到部隊、學校等單位講法制課的機會,了解火災責任的認定和依據,校園安全的防范和保險理賠程序;利用到交警部門進行五位一體巡回法庭的機會,了解機動車肇事后認定逃逸的具體情形;利用到司法鑒定中心委托鑒定的機會,請教司法鑒定程序中對檢材及比對樣本采集的要求及應該注意的事項;利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機會,了解建筑施工企業施工的具體步驟和實際用工情況;有時偶遇修路、架線的工人,詢問鄉村公路法定的寬度和公路上架設網線的法定高度等等在審判實踐中需要掌握的社會知識?,F實生活包羅萬象,民事案件也紛繁復雜,群眾從事著各行各業,只有不斷地向群眾學習,才能豐富知識,增長見識,從而最大程度的查清案件事實,更加準確地裁判案件。
我以我心薦天平,今年31歲的藺巍就是這樣一位用法的天平稱量靈魂的人民法官。
(白山市政法委 供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