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法學會立足實際、守正創新,從小切口入手,探索并實踐了以“確定1個品牌目標”為引領、以“四項精準舉措”為支撐的“1+4”工作法,推動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邁向精準化、實效化的新臺階。
一、錨定“一個品牌”目標,凝聚工作合力與方向
白城市法學會堅持理念先行,將“法潤青苗”品牌建設作為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明確價值導向。“法潤青苗”強調教育的浸潤性、持續性和實效性,青少年普法工作始終圍繞“潤物細無聲”式的滋養和培育這一核心展開。凝聚各方共識。有效匯聚了法學會會員、政法各單位、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力量,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提升工作能見度。統一的品牌標識、宣傳口徑和活動體系,讓白城市青少年普法工作更具辨識度和影響力,更容易獲得青少年的認可和接受。
二、建強“一支隊伍”,提供專業人才與智力支撐
白城市法學會著力破解普法講師“供需錯配”問題,精心組建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的青少年普法志愿者隊伍。嚴格遴選,確保專業底色。市法學會從全市法學法律工作者、優秀青年律師、高校法學專業師生、政法機關青年業務骨干中遴選1033人,組建全市青年普法志愿者隊伍。強化培訓,提升授課技能。定期組織講師團和志愿者進行專題培訓,內容涵蓋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溝通技巧以及最新法律法規解讀,確保普法內容既能“解渴”又能“對味”。 注入活力,發揮年齡優勢。這支隊伍平均年齡較低,他們思維活躍、貼近青年、善于運用新媒體語言和互動方式,極大增強了普法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三、開辦“一檔節目”,拓展宣傳教育新陣地
為突破傳統課堂教育的時空限制,創新推出了專注于校園安全普法的《法治護航 平安校園》法治訪談節目。內容聚焦痛點。選題緊密結合當前校園安全存在的突出風險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真實困惑,邀請法學專家、法官、檢察官、警官、心理咨詢師以及學校負責人、學生代表等同臺交流。形式生動活潑。節目采用案例重現、嘉賓訪談、現場互動、權威釋法相結合的形式,增強節目的可視性和說服力。傳播高效廣泛。節目除在電視頻道播出外,還通過多個官方媒體、微信公眾號以及短視頻平臺進行二次傳播,形成“播出一次、多次擴散、長期影響”的傳播鏈條。
四、打造“一批課程”,推動教學內容標準化精品化
集中優勢資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時長控制在30分鐘以內的“以案說法”精品法治微課程。短小精悍,契合注意力。30分鐘的時長設計精準匹配了青少年的課堂注意力集中周期,確保教學效率最大化。 案例教學,貼近現實。所有課程均以發生在青少年身邊或社會關注的典型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導入—法律分析—啟示反思”的邏輯鏈條,讓抽象的法律變得可知可感。 三是標準制作,資源共享。課程內容由法學會組織專家嚴格審核,確保政治性、科學性和準確性,有效解決了部分學校特別是偏遠地區學校法治師資薄弱的問題。
五、開展“一系列活動”,強化法治體驗與實踐養成
大力開展一系列沉浸式、體驗式法治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法治的理解和認同。模擬法庭常態化。組織志愿者指導各級學校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們分別親身體驗司法審判的全過程。法治基地實景化。充分利用本地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法院、檢察院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館等場所,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實現情景教學。實踐活動多元化。舉辦“學憲法 講憲法”演講比賽、“民法典伴我成長”主題征文比賽、“法治手抄報創作大賽”“法治第一課”等活動。
下一步,白城市法學會將繼續深化“法潤青苗”品牌建設,不斷鞏固成果、彌補短板、創新突破,持續推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質量發展,實現從“有”到“優”的跨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