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賚縣嘎什根鄉地處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三省區交界處,接邊地區綿延近百公里,是個“雞鳴聞三省”的人口大鄉。全鄉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流動人口。邊界地區的老百姓可以談婚論嫁成為親戚,也可以為爭奪一條壟、一棵樹、一塊草地的產權而大打出手,本來普通的小糾紛,因跨省、跨部門,處理起來都比較棘手。針對跨界糾紛處理難的實際,嘎什根司法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相鄰的黑龍江省泰來縣寧姜鄉、省監獄管理局鎮賚分局建立三方“聯合工作室”,做足“聯”字文章,就地化解矛盾糾紛,2022年以來成功調解土地、河流、林地邊界糾紛158件,有效維護交界區域的和諧穩定。
一是人口數據互通。由三地派出所牽頭,相鄰兩鄉各村和監獄分局相關部門配合,建立人口數據信息平臺,實現人口信息三方共享。每月開展一次矛盾糾紛聯合排查,建立臺賬,采取定時、定人、定點、定責調處。二是資源信息互通。由“聯合工作室”出面,與土地所、農經站、民政辦聯合建立土地臺賬共享圖斑,利用國土衛星圖片信息將跨省跨地邊界相關村屯耕地、林地、草原和坑塘水面等地類信息全面梳理,建立數據庫信息1.5萬余條,切實做到“有圖有真相”。利用數據圖斑手段有效化解了20多件跨界耕地糾紛,沒有發生因跨省、跨部門糾紛引起的群體性上訪事件和“民轉刑”案件。三是風險隱患互通。司法所組織本鄉15個村級調委會人民調解員每月進行一次邊界村屯走訪,排查矛盾糾紛風險點。2022年以來走訪邊界村屯群眾6000多戶,標注重點人口千余人、風險點百余件。協助農經部門依法規范耕地發包合同39份,依法排查清理跨界土地2300公頃。 一是培訓聯手。與寧姜鄉司法所聯合開展調解員業務培訓,重點學習與農村工作相關的民法典、勞動法、土地法等相關法律,聘請鎮賚縣和泰來縣經驗豐富的調解員、法官、律師培訓跨界矛盾糾紛的調解技巧,通過案例分析、模擬復盤等方式,提高人民調解員業務水平,2021年以來共聯合舉辦專題培訓7次。二是績效聯評。每年年末,聯合開展調解員業務績效考核評估工作,對調解員的工作紀律、調解效果、案卷質量等各方面工作進行量化考核,評出不同等級檔次,提高調解員工作積極性。三是品牌聯創。聯合寧姜鄉司法所合力開展個人調解室工作品牌創建活動,建立了“甄秀秀個人調解室”“趙迪個人調解室”,充分發揮個人調解室“地熟”“人熟”優勢,扎實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工作,2022年以來成功調解跨界村屯占地等矛盾糾紛120余件。 一是司行協同,依法處置矛盾糾紛。兩地司法所與鄉內各站辦所通過“聯合工作室”機制,協同化解土地林地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糾紛。司行協同的作法被全縣其他7個鄉鎮采用,成功化解了與扎賚特旗、科右中旗之間跨界土地糾紛30余件。2023年后圍子村張某毀林種地,且發包給外鄉不知情村民,后因其單方面違約,給20多個承包戶造成損失。司法所與林草站協同,對張某毀林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給承包戶以必要的經濟補償,避免了一場集體上訪事件。二是司地協同,合力化解矛盾糾紛。兩地司法所聯手,由司法調解員和屬地村調委會成員,通過“面對面”“背對背”和“法理情”相結合調解,妥善處理鄰里關系、瑣事口角、婚姻家庭以及跨界土地矛盾糾紛。泰來縣逯某與鎮賚縣蔡某因承包地問題引發糾紛,就是通過司法部門和屬地村委會共同調解,雙方得以和解、握手言和。三是政法單位協同,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烏鴨山村農民呂某因病去世,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10公頃稻田。呂某的父親和三個姐姐想要一起分割稻田。呂某前妻想要為兩個孩子爭取全部財產繼承權,找到司法所尋求幫助。司法所了解情況后與派出所協商先不予立案,邀請基層法官參與,以民法典為依據,為爺孫三人爭得了應得財產,避免了一起訴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