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和周強院長提出的“全國各級法院要大力推進多元化解糾紛解決機制和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建設”要求,遼源市中級人民法院聚焦訴源治理工作,緊抓網格治理前端防控,通過實施員額法官“1+3”解紛模式,有效服務群眾,解決群眾在訴訟、調解等環節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不僅減少群眾訴累,也從源頭上減少了訴訟案件增量,做到了真包真保、真出成效。
目前,“1+3”解紛模式已納入遼源市城鄉基層治理工作任務清單,成為黨委、政法委主抓的網格治理專項工作重點工作任務,真正實現“黨委領導、司法推動、社會參與、多元并舉、法制保障”的多元化解糾紛新格局。?
守正創新
構建矛盾化解新模式
遼源中院黨組強化責任意識,明確工作職責,將實施員額法官“1+3”解紛模式列為一把手工程,制定《吉林省遼源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員額法官“1+3”解紛模式的實施意見》作為工作依據和參考,構建“領導包保,各院一把手負總責,分管副院長包保推進,立案庭庭長協調落實”的組織框架。兩級法院明確工作分工,壓實崗位責任,建立健全“法官+調解員+網格員+群眾代表”的聯動解紛機制,全面提升網格治理工作效能,構建結構合理、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管理體系。?
家住東遼縣白泉鎮78歲高齡的陳大媽常年獨自生活,三個子女分別在上海、大連等地工作,因與子女存在過深的矛盾,所以多年來子女沒有給老人支付過贍養費。隨著年齡增加,老人體弱多病,已喪失勞動能力,面臨著生活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有輕生的念想。今年春節前,村里的網格員將情況反饋給遼源中院立案庭法官。考慮到三個子女遠在外地,無法及時趕回,加之疫情原因,老人的困境亟待解決。立案庭立即與轄區網格員、調解員溝通,指導其采用人民法院音視頻調解平臺,采用手機音視頻調解方式,在老人家中組織與三個子女的音視頻溝通,線上宣講法律、政策和老人的困頓,以及不贍養老人的法律后果。最終達成在線音視頻調解協議,三個子女在48小時內,通過手機微信向陳大媽分別給付8000元贍養費,共計24000元,即時履行。老人足不出戶便完成了解紛全過程,感動得熱淚盈眶,連說三聲感謝黨。
法官通過深入鄉村社區,走進人民群眾中,與調解員、網格員溝通協作,以群眾代表作為調解糾紛的紐帶,開展各類訴訟服務,從而打開社區、村屯矛盾糾紛前站化解新局面,實現“1+3”解紛模式常態化、實質化運行。
4家基層法院、9家人民法庭共指派員額法官79名,包保村屯、社區574個,吸納網格長、網格員共計1109名,調解員751名,挑選群眾代表1818名,實現包保全覆蓋,將訴訟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全面提高解紛效能。
凝心聚力
筑牢前端化解新陣地
各縣區法院針對性選派法官,對接轄區內社區,人民法庭在轄區范圍的基礎上再細化,在包保社區、村屯,制作并懸掛《法官進網格“1+3”多元解紛公示板》,對接鄉鎮、村屯,在街道、社區、村委會等地點設置法官聯絡點,包保法官開展“掛牌式”服務,深入社區就地問案,使原本不可開交的矛盾能夠及時化解,不僅免去了當事人對簿公堂的訴累,也節省了司法資源,取得較好的解紛效果,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
充分發揮網格員、群眾代表對本網格千家萬戶知根知底的前端優勢,在網格員、群眾代表發現到問題、排查到矛盾時,第一時間邀請調解員參與一般性矛盾化解;在需要專業理論解決問題時或在解紛過程中遇到困難阻力時,由包保法官介入,發揮法律保障和后臺支撐作用,開展專業化司法調解指導,真正發揮好穩定村屯、社區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今年以來,遼源兩級法院累計化解涉及婚姻家庭、侵權責任、合同糾紛等各類矛盾糾紛2184件,其訴前調解1864余件,調解成功率保持在70%以上;適用速裁程序320余件,結案率高達95%,有效減輕群眾訴累,降低訴訟成本,實現案結事了人和。解紛工作網格化,查人找物不再難,達到了“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推深做實
提供高效解紛新保障
遼源兩級法院依靠專業力量,將司法服務送到社區群眾身邊,力促審判力量下沉、解紛重心前移、司法服務延伸。包保法官通過與網格員進行對接,實現“辦案法官遠程指導、網格員在鄉鎮社區、運用吉林移動微法院、協助群眾辦理網上立案”的服務模式,實現非訴解紛與訴訟流程的有機銜接。包保法官通過全面統計、梳理、匯總,包保區域多發、易發的矛盾糾紛類型、數量、處理情況及反饋效果。定期將解紛情況進行匯總,方便統一解紛尺度和標準,提高解紛效率和解紛質量。
依靠法院的專業力量對調解員、網格員、群眾代表進行法律業務培訓,切實提升工作能力。定期開展以案釋法、巡回辦案等活動,全面提高調解員、網格員調解能力和解紛水平,定期宣講類型性、突出性案例,供調解員、網格員參考。全面依托吉林移動微法院應用平臺、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平臺和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網絡平臺,堅持開展日常排查,重點排查、綜合治理相銜接,充分發揮基層社區、村委會群防群治作用,實現糾紛“發現在早、預防在先、處置在小,解紛在前”。?
與時俱進
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為更好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省委書記景俊海來遼源調研提出的“六個牢牢把握”要求,全面落實全省鄉村旅游發展大會、千村師范創建百日攻堅動員部署會精神,研究制定《吉林省遼源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助力全市統籌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十項措施》,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結合遼源市“兩區十帶多點”的鄉村旅游空間發展格局,以人民法庭為中軸,建立輻射全市重點旅游鄉村景區的“法官1+3”旅游辦案點,借助“法官+調解員+網格員+群眾代表”多員協作優勢,創建司法服務新模式,保證就地立案、就地開庭、就地調解,切實提升旅游糾紛化解效率,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東遼法院安石人民法庭率先在安石鎮朝陽村建立鄉村旅游景區巡回辦案點,依托“1+3”解紛模式,充分利用“吉林移動微法院”“二維碼直通法庭”等智慧法院的線上APP,通過建立網格服務微信群、現場提供法律咨詢、發放宣傳單等工作方式,實現人民法院工作線上線下的有效對接。
法院開展與鄉村的連點共建工作,選派法官干警與轄區村委會對接,全力爭取村委會對法官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開展環境整治工作,發揮“1+3”解紛模式覆蓋城鄉全域的調解組織網絡的優勢,集中解決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存在的問題,發揮司法能動作用,對歷史遺留的鄰里水坑邊界、占用村中規劃道路等各類糾紛,采取上門服務,就地化解的辦法,推動鄉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取得實質性提升,為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