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東遼縣堅持把平安建設納入縣域發展規劃,全盤統籌,合力攻堅,深入推進“111”平安建設模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打造社會治理服務中心
實行“268+N”模式功能分區,采取紀委監委、公安、法院、司法、信訪、法學會等單位常駐,教育、環保、交通等部門隨駐,衛健、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輪駐的方式,探索矛盾糾紛“聯合調處”新模式,構建群眾訴求事項“一站式聯合接待辦理、一攬子調處化解、一條龍服務群眾”,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社會治理領域實踐,打造回應群眾訴求的“終點站”。各鄉(鎮)本著“化繁為簡、功能融合”原則,推進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綜治中心、平安建設辦公室一體化建設,設置“一窗兩室”。通過資源整合、功能融合,構建“中心牽頭、部門聯動”的群眾訴求解決機制,實現群眾矛盾糾紛“受理在中心、解決在中心”,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主陣地”。縣、鄉(鎮)兩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強化問題處置“線上吹哨、線下報到”“鄉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實現社會治理服務“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目標。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調處各類群眾矛盾糾紛144件,受到群眾贊譽。
規范基層網格治理
為實現橫到邊、縱到底、無縫隙對接的網格化服務管理目標,按照“111”平安建設模式,從網格的劃分到組織架構、人員配備;從網格員的編號、胸牌到工作職責、事項處置流程都進行嚴格規范,著力打造網格服務的精細化、標準化、制度化。全縣235個行政村和17個社區劃分為1495個網格,由各行政村書記和社區書記任網格長,1439名村民小組組長和56名社區委員任網格員,實行“235”工作法,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打通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夯實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底座”。
提升科技信息支撐水平
建立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對全縣人、地、事、物、組織等“五大要素”的一網匯集、綜合運用,采用“2+3+N”運行模式,構建信息快速上報、指令快速下達、事件快速處置的閉環管理模式。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縱向貫通13個鄉(鎮)的所有網格員,讓網格事件的反饋上報機制暢通順達;橫向互聯縣級各相關職能部門,實現了處置網格事件的跨層級、跨部門協調運轉有效提升了網格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平安創建活動
深入推進平安校園、平安交通等創建活動,開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評估,扎實做好涉疫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以獎代補”政策,將預防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關心關愛退役軍人等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內容。主動服務“六穩”“六保”,開展政法系統“服務企業周、司法維權日”和“法律進企業”活動。實現全縣38所中小學法治教育基地全覆蓋,護航未成年人成長。完善“百姓說事——法官說法”矛盾排查化解機制,推進“互聯網+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訴訟服務線上線下功能互補有機融合。完成13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建設,實現村級法律顧問的全覆蓋。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全縣已建成237個法治宣傳欄(櫥窗)、法治宣傳長廊、法治文化墻、法治圖書角,建立法治文化廣場51個,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