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手稿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有這樣一份手稿——《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歷經八十余載歲月,紙張已發黃。字里行間的修改痕跡,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關頭,力促全民族團結抗敵的努力。
正如《宣言》中所寫,起草之時,中國正值“國難極端嚴重威脅民族生命存亡絕續之時”。
1936年,日軍鐵蹄已踏入東北,時刻準備南下。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第二次國共合作本應早日實現,但蔣介石非但不履行承諾,還在抗日問題上態度動搖。
1937年初,日本加緊侵略步伐,全國各地要求團結一致抗日的呼聲更加高漲。2月至9月,中共中央同國民黨就合作抗日在西安、杭州、廬山多次談判。
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內戰、集中對外等“五項要求”和停止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武裝暴動方針、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等“四項保證”。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與國民黨代表顧祝同、賀衷寒、張沖12日開始就合作具體問題開始談判,持續到3月。
這次談判雖未取得完全共識,但與周恩來等人的朝夕相處,改變了張沖的思想。他曾表示:“大敵當前,作為中國人,彼時彼刻最需要的是‘擰成一股繩’。”周恩來在《悼張淮南先生》(張沖字淮南)中說:先生與我,并非無黨見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黨見,非私見私利可比,故無事不可談通,無問題不可解決。
國民黨內,支持聯共抗日的不只張沖。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人呼吁國共兩黨二次合作。會議最終通過了一個決議案,表明國民黨政府的政策已由內戰轉向抗日,正在接受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3月,兩黨基本達成一致。周恩來在杭州與蔣介石會晤時表示,國共合作到底的最好辦法是國共兩黨要有一個共同綱領。蔣介石同意由周恩來起草共同綱領。雙方在一些爭議問題上漸趨一致,但仍是議而未決。
6月4日,周恩來在廬山向蔣介石提交了《關于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但蔣介石在談判中卻完全拋開中共的綱領草案,要求取消共產黨的獨立性。周恩來表示無法認同,談判未果。
蔣介石的企圖是把共產黨、紅軍和陜甘寧邊區置于國民黨控制之下,不許共產黨有獨立性,不許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其真實目的,是用和平方法限制和削弱共產黨的力量。中共中央對此進行了揭露和斗爭,同時也從大局出發,在兩黨組織形式以及邊區政府的人事安排上作了重大讓步。
7月4日,周恩來起草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于15日正式向蔣介石提交。17日,雙方開始談判,但蔣介石仍不愿承認中共的平等地位,第二次廬山談判也未果。
8月9日,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赴南京出席國防會議。這時,日軍大舉進攻上海。蔣介石急于調紅軍開赴抗日前線,在改編問題上有所松動。隨后,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加入全國抗戰,主力陸續開赴山西前線,同國民黨軍隊并肩作戰。
9月22日,在中共中央多次催促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向全國播發《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團結御侮的必要,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一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于正式形成。
“(中共中央《宣言》和蔣介石談話)宣布了兩黨合作的成立,對于兩黨聯合救國的偉大事業,建立了必要的基礎。共產黨的宣言,不但將成為兩黨團結的方針,而且將成為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根本方針。”毛澤東后來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中強調,“兩黨的統一戰線是宣告成立了。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