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積極推動歷史學融合發展,講好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圖為8月6日,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劉同華 攝
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講道:“我是很喜歡研究歷史的。作為從政者,不熟悉歷史,特別是中國史,沒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現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們的目標,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span>
鑒古知今,讀史明智,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秉持大歷史觀,在履職盡責中形成深厚的歷史意識、成熟的歷史思維與堅定的歷史自信。
歷史,是支撐中國文化的必要架構,是理解中國社會的必由途徑,是傳承民族記憶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善于學習和總結歷史,如此方能不斷提升文化素養、了解歷史規律、涵養政治道德。黨員干部讀史觀史,更關鍵之處在于閱世治世,培養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做決策立足長遠,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要通過學習歷史,諳熟背后的脈絡與規律,并內化為自身思考問題、研判局勢、籌謀決策、付諸實踐的習慣、能力、自信和擔當。
我們黨一貫重視學習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
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一貫重視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展現出宏闊的歷史視野、敏銳的歷史意識、高度的歷史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學習歷史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重大歷史課題,也都是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結果。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觀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睔v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由之延伸,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遭遇失敗,就是成為他人的附庸。
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只有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國共產黨才能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觀點,我們黨提出了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第一,我們必須認清歷史演進與中國道路的深刻關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走中國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第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積極借鑒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第三,作為最好的教科書,歷史可以給予當代治國理政豐厚的滋養與啟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
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我們黨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不從歷史中汲取了豐富的精髓。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科學對待歷史文化傳統,是一個成熟的政黨必須具備的態度和立場。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一方面,學習歷史文化要注重方法。我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另一方面,對歷史文化的弘揚要付諸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講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坝浀米∴l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要深刻理解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當代黨員干部唯有秉承一種長時段、過程式的歷史思維方式,才可以不泥古、不虛無,深深把握歷史中的經驗、教訓、規律、趨勢,活學活用,從而以歷史的縱深感把握當下、洞察未來。
歷史唯物主義啟示我們,歷史不是停滯的過去,它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