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不用打官司,拖了好幾年的土地租金問題就解決了,這下心里踏實了!”在蛟河法院綜治中心調解室,村主任王某緊握調解員和法官的手,言語間難掩激動。近日,蛟河市綜治中心聯合法院組建專項調解團隊,通過“三步走”遞進式調解,成功化解33起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土地租賃合同糾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近年來,因土地租賃合同履行引發的矛盾在該村逐漸顯現,部分村民因經營困難拖欠租金,村委會為保障集體收益,提出解除合同并追繳欠款。雙方在租金支付、租期延展、土地用途等方面存在多重分歧,多次協商未果,矛盾不斷積累,成為影響鄉村穩定的一道難題。
為從源頭化解糾紛,蛟河市綜治中心啟動“法院+綜治”雙向聯動機制,由駐點法官、綜治調解員和村干部共同組成調解專班,與蛟河法院制定“全面摸排、分類施策、法理融合”的糾紛化解方案,力爭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首程調解:集中釋法+分類協商,16起糾紛實現“破冰”
調解專班首先對33起糾紛開展全面排查,逐案梳理合同內容、欠租金額、土地使用現狀等關鍵信息,精準鎖定爭議焦點。
在首輪集中調解中,法官圍繞《民法典》合同編相關規定,詳細闡釋租金拖欠的法律后果與合同解除的法定條件,引導當事人樹立誠信履約意識。調解員則從鄉情實際出發,以互利共贏為切入點,推動雙方換位思考、互諒互讓。
針對爭議較小、事實清晰的案件,調解團隊現場擬定“分期支付+節點調整”等個性化解決方案。經過耐心溝通,16起糾紛當事人當場達成協議:村民補繳部分欠租,余款分期支付,村委會暫不解除合同。
二程調解:精準施策+靈活調整,12起難題迎刃而解
剩余17起糾紛因欠租時間長、村民訴求差異大,化解難度上升。調解團隊及時調整策略,采取“背靠背”溝通方式,分頭開展工作。
法官逐戶向村民釋明法律風險,幫助其預判訴訟可能帶來的經營損失;調解員則與村委會積極協商,推動其在租金減免、緩繳期限、擔保方式等方面作出適當讓步,尋求集體利益與村民承受能力之間的平衡點。
面對村民反映“租金標準與經營效益不匹配”的問題,專班還邀請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參與土地收益核算。最終,村委會同意對困難村民給予3個月租金緩繳期,并依據土地實際產出動態調整后續租金。第二輪調解結束時,12起糾紛成功化解,雙方簽訂補充協議,明確后續履約安排。
三程調解:訴訟前端再發力,最后5案實現“軟著陸”
盡管前兩輪調解成效顯著,仍有5起糾紛因欠租金額大、分歧深,未能達成一致,依法進入訴訟程序。法院立案由先行調解團隊聯合原專班繼續開展調解。團隊調取土地流轉檔案、經營收支憑證等關鍵證據,組織雙方進行證據交換與事實梳理。法官結合類案裁判結果,提示判決可能面臨的執行難題;調解員則從“防止土地閑置、減少雙方損失”的角度引導當事人理性選擇。
最終,在團隊反復溝通與協調下,5名村民與村委會達成和解:村委會同意延長租期并減免部分租金。簽訂和解協議當日,村委會向法院申請撤訴,33起糾紛全部實現案結事了。截至目前,所有調解協議均按期履行,涉案土地全部恢復生產經營秩序,為鄉村振興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本次系列糾紛的化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落地見效的縮影。通過綜治中心的屬地優勢與蛟河法院的專業優勢深度融合,構建起“預防在前、調解優先、訴訟托底”的分層過濾機制,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