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不是有意拖欠,確實遇到困難了!”面對執行法官,被執行人李某滿面愁容。另一邊,申請人張某態度堅決:“必須立刻還錢,他就是故意不還!”這起因12萬元借款引發的糾紛,不僅讓多年友誼破裂,也使案件執行陷入僵局。然而,在法官的耐心調解下,雙方最終握手言和。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
執行遇阻:除共有住房外無可供執行財產
事件追溯至三年前。李某因經營所需向好友張某借款12萬元,后因投資失利未能如期償還。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經法官調查,李某名下除一套與家人共同居住、尚有銀行貸款未還清的房產外,確無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若強行拍賣該房產,不僅程序復雜、周期長,還可能致使李某一家失去基本居住保障。但申請人張某情緒激動,堅持要求采取強制措施。
破局關鍵:法官細致調查發現履行能力
面對困境,法官并未機械啟動拍賣程序,而是多次實地走訪、深入調查。了解到李某雖無固定工作,但近期通過打零工每月有約5000元穩定收入,且有固定雇主。法官及時組織雙方溝通,并向李某釋明:“若不處置房產,你是否愿意以勞務收入分期償還債務?”李某重燃希望,當即表態:“我愿意!只要有時限,我一定盡力償還!”
和解達成:分期償還方案平衡雙方權益
法官抓住時機,分別開展背對背調解。一方面協助李某制定清晰的分期還款計劃,并動員其兄長作為擔保人;另一方面向張某耐心分析,相比于耗時漫長的房產處置,接受分期還款既可提高履行效率,也有助于緩和雙方關系。
最終,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李某先行支付2萬元,余款分期支付。張某也同意暫不申請強制執行。
關系回暖:履行過程中重現諒解與信任
目前,李某已按期支付多筆款項,并找到穩定工作。更令人欣慰的是,原本僵持的雙方關系逐漸緩和。“感謝法官沒有拍賣房子,我一定守信按時還款”,李某誠懇表示。張某也坦言:“雖然等待時間拉長,但見他積極還款,我也愿意多些耐心。”
這份“理性與溫度”并重的答卷,不是終點,而是蛟河法院踐行司法為民的新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用心用情辦好每一起執行案件,讓權益保障更有力,讓執行措施更顯溫情。我們相信,每一次靈活的施策、每一份善意的保留,都是在為社會的誠信與和諧注入法治的能量。前行路上,蛟河法院將以更有力的執行,捍衛公平正義,傳遞司法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