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防控,照亮心理
——疫情防控法律解讀之心理篇
一、為什么疫情防控期人容易情緒失控,出現過激行為?
疫情防控期,人的心理壓力大,身體的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增多,人容易情緒失控,失去理性,出現尋求刺激、行為失控等狀況。有的人出現暴飲暴食、抽煙酗酒、沉湎游戲、小說等成癮行為;有的人在人際互動中,出現惡語傷人和行為攻擊,造成人際沖突;還有的人出現拖延、失眠等問題。
二、疫期人們容易出現哪些情緒反應?
人的情緒與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關。疫期心理壓力大,許多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們容易產生負性情緒。疫情使人的安全需要受到威脅,會引發恐惶憂慮、迷茫無助。工作中斷,長期居家,影響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滿足,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壓抑不安。有些人隔離獨居,影響人的交際和歸屬需要的滿足,人容易感到厭煩無聊、孤獨抑郁。
三、負性情緒有什么危害?
70%的疾病與負性情緒相關,長時間處于不良情緒,會損傷身心健康,降低免疫力。這是因為人們緊張、情緒失控制時,身體的腎上腺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俗稱“壓力荷爾蒙”。這些物質能促使人們的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人們警醒,容易被激惹,出現過激反應。而心血管長時間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脂增加,其代謝的廢物就會黏附在血管上,久而久之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多種疾病。
四、負性情緒讓人很不舒服,是否能夠消除?不理或對抗負性情緒,會出現什么結果?
負性情緒對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不能消除。恰恰是因為負性情緒讓人不舒服,人才會努力尋求改變。
負性情緒是提醒人改變的信號,每種負性情緒都相當于一個信使。如果人逃避或對抗它,不接受這個信息,這就如同快遞員打電話,不接的結果一樣。負性情緒的影響會不斷放大,它會更加頻繁地打擾你,讓你寢食難安、坐臥不安。
五、負性情緒有什么價值?
情緒情感是人們行為改變的動力。如果沒有恐惶、害怕,人就不會躲避危險,就不能保證生命安全;如果沒有緊張焦慮,人就不會尋求改變,不會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孤獨,人就不會尋求愛和情感支持,就不會主動與人交往;如果沒有厭煩無聊,人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對當前狀態不滿意,去做一些更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六、疫期應如何正確地應對負性情緒?
1.接納負性情緒。疫期心理壓力大,產生厭煩、無聊、緊張、不安等情緒是正常現象,我們要學會面對它、接納它,主動調整心態,不苛責、不指責、不抱怨、不毒舌。
2.認識負性情緒傳遞的信息。“焦慮”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做出改變,積極解決問題;“孤獨”是提醒我們應該與人交流溝通,獲得情感支持;“無聊”是提醒我們需要做一些有意義的、有挑戰的事情。
3.主動調節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七、如果人的心理特別不好時,可以怎么做?
當你感覺心情特別不好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對情緒進行調節。
首先,轉移注意,遠離引起你不適的刺激。可以做適度娛樂,如看電影、聽音樂、做美食,避免身陷負性情緒而不能自拔。
其次,合理宣泄,避免情緒積壓。可以選擇與人傾訴、加強運動等方法合理宣泄情緒。
其三,運用放松法緩解情緒。可以采用呼吸、冥想、肌肉放松等方法緩解情緒。具體操作方法可以在網絡上搜索。
八、網絡噴子在網上傳播負能量,還與人爭執不休。這些人是什么心理?
網絡噴子或稱為鍵盤俠,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人際關系不好,不善于人際交往。他們情感成長歷程比較艱辛孤獨,導致敏感多疑。因此,對他人和社會抱有懷疑和敵意,習慣性地惡意揣測他人的用心。他們內心缺少安全感、缺乏愛,熱衷于在網絡上發聲,是希望獲得關注,與他人爭執不休,是希望獲得認同和理解。
九、疫期網絡信息特別多,越看心情越不好,應該怎么辦?
過分關注疫情,容易產生焦慮、迷茫、惶恐等不良情緒。建議疫期要做好信息管理,每天瀏覽疫情信息不要超過1個小時,同時選擇從官方渠道獲取疫情資訊,掌握科學防護知識,避免接觸謠言等負面信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憤怒和焦慮。
十、疫期正常生活被打亂,熬夜賴床的人特別多。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大家疫期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睡眠習慣和鍛煉習慣。每天身體鍛煉不少于30分鐘,每晚睡眠不少于7小時。連續工作、學習或看電視、電腦1小時后休息10分鐘。規律生活不僅可以保障身體健康,保證免疫力發揮作用,也能滿足人的自主需要,讓人感覺到生活可控,進而增強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十一、為什么疫期每天晚上也要保證不少于7小時的睡眠?
科學家研究發現,睡眠時腦脊液會沖洗大腦的毒素和廢物,這需要7個小時。如果人長期睡眠不足,人的大腦工作效率和身體機能會下降,進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十二、隔離人員除了注意生活規律,還需要注意什么?
隔離人員在封閉環境,容易產生焦慮、孤獨、無聊等情緒。人們通過社會交往,獲得社會支持,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在隔離期在保證正常生活規律的同時,要注意與家人朋友保持交流互動,避免成為情感的孤島。每天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與家人朋友進行聯系溝通,從而獲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社會支持。
十三、疫期心理壓力大,應如何應對?
心理學家發現,壓力是否會對人造成傷害,不取決于壓力本身,而取決于人們對壓力的的看法和態度。換言之,人對事物的認知,決定了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充分認識到防疫管理的必要性,理解隔離的重要意義,就不會出現指責、抱怨,而會產生責任感、使命感,會主動做好個人防護,不給國家添亂,不給自己添亂,會主動關注和傳遞正能量信息,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十四、疫期對于有心理疾病的人,您有什么建議?
疫情期間,有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人,更要注意心理調節,并且一定要根據醫生醫囑按時服用相關藥物。如果感覺自己心理困擾增多,心理壓力太大,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要通過正規渠道,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援助。
十五、作為防疫一線工作者,總擔心自己會被感染,怎么辦?
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在疫情期間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出現緊張害怕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現象,要認識到恰恰因為恐懼害怕,人才能不懈怠、保持警惕,注意防護,所以要接納自己的情緒。
防疫一線工作者要按防疫要求科學防護,定期做好體溫和核酸檢測,如有不適,及時就醫;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身體健康;可以通過聽音樂、做運動等方法轉移注意力,也可以采用呼吸、冥想、肌肉放松等方法緩解緊張情緒。
十六、作為醫護工作者,如何安慰因為疫情而緊張的患者?
首先,醫務工作者要保持專業的形象,積累足夠治療與防護專業知識與技能,這樣才能消除患者的顧慮,讓患者產生信任感。其次,醫務人員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要保持鎮定。其三,與患者交流態度溫和,耐心傾聽患者的敘述,多給予理解、支持和鼓勵;其四,引導患者規律生活,相互支持。
十七、作為志愿者,看到網上有人什么也不做,卻對疫情防控和志愿者說三道四,特別氣憤?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認可和肯定,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沖鋒在前,舍小家為大家,絕大多數市民都看到眼里,記在心上。同時,志愿者也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和事可以讓所有人滿意。無雙國士鐘南山也有網絡噴子質疑。所以要調整心態,以“不求人人盡意,但求無愧于心”的心態,走自己的路,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十八、疫情波動,擔心開不了學,很焦慮。對此,您有何建議?
人生處處是挑戰和困難,人只有戰勝困難才能成長。
首先,開不了學,學校會安排網課,不會耽誤學習,不必焦慮。
其次,網絡學習需要更好的自我管理。家長要積極參與學生學習,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學生可以通過與同學結對子,通過網絡相互監督,促進學習。
其三,保持規律生活。科學防護、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營養均衡、睡眠充足,有助于學生保持良好狀態。
十九、病毒變異、疫情此彼起伏,感覺焦慮恐惶、悲觀沮喪,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過分關注疫情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恐惶、悲觀沮喪的情緒。這時候要學會過濾信息,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同時要看到我國積累了豐富的抗疫經驗,能夠迅速控制疫情。我新冠疫苗已逐步在國內開始接種,有國家做后盾,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堅持科學防控,疫情總會過去。
二十、如果疫情常態化,我們應該怎么辦?
人類擁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能夠戰勝無數災難而生生不息,相信人類最終一定會戰勝新冠病毒。當然,新冠疫情是我們較長時間內要面對的問題。疫情常態化下,我們要在做好科學防護的同時,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做好壓力管理,保持規律生活,享受日常快樂。記住: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能迎來更好的明天。